时间: 2025-05-08 23:46: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8 23:46:29
湖上老人坐矶头,
湖里桃花水却流。
竹竿袅袅波无际,不知何者吞吾钩。
湖边的老人坐在岩石上,
湖水中桃花随波漂流。
竹竿轻轻摇曳,波光粼粼无尽头,
我却不知是何物吞下了我的钩。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桃花”常常与春天和美好景象相联系,表现自然之美。钓鱼则是古人常用来象征闲适生活的活动。
作者介绍:
常建(约750—830年),字景纯,号元白,唐代诗人,生于今江西。他的诗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尤其擅长描写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
创作背景:
常建这首诗作于唐代,正值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时期。诗人可能在闲暇时光,来到湖边垂钓,感受到自然之美与内心的宁静。
《戏题湖上》是一首描绘湖上自然景色和钓鱼情趣的诗。诗的开头以“湖上老人坐矶头”引入,勾勒出一个宁静的湖边场景,老人在这里悠然自得,体现了隐逸生活的理想。接着“湖里桃花水却流”一句,生动地描绘了春天桃花在水面上漂浮的美丽场景,增添了自然的生机和色彩。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以“竹竿袅袅波无际”描绘钓鱼的情景,竹竿轻轻摇晃,波光粼粼,给人一种宁静而又无尽的感觉。最后一句“不知何者吞吾钩”,则转向内心的迷惘与无奈,尽管外在环境美好,然而钓鱼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慨和对生活的思考。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意象,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哲思,展现了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思考,既有宁静的美感,也包含了对生活的感悟和无奈,体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湖里桃花水却流”表达的意象是什么?
诗的最后一句“不知何者吞吾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竹竿袅袅波无际”中的“袅袅”是指什么样的状态?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常建的《戏题湖上》与王维的《鹿柴》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常建更侧重于钓鱼的情趣和内心的感悟,而王维则更注重于山水的辽阔与静谧。两者都体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哲思,但表现手法和情感基调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