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1:42: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1:42:28
落第长安
家园好在尚留秦,
耻作明时失路人。
恐逢故里莺花笑,
且向长安度一春。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失意与思乡之情。诗中说,家乡的环境依然美好,享有秦朝的遗风;而我却感到很羞愧,成为了明代的失意之人。害怕在故乡遇见老朋友时被他们嘲笑,因此决定在长安度过一个春天。
常建,字季常,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他的诗歌多以人生感悟、山水田园为主题,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自然的热爱。
此诗创作于常建落第之际,反映了他对人生失意的思考,以及对故乡的怀念与向往。
《落第长安》是一首表达失意与思乡情感的诗作。诗人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在长安的孤独与对故乡美好生活的向往。前两句通过对比,展现了作者的失落感:尽管故乡的环境依然美好,但自己却感到羞耻,成为了明代的失路人。这里的“耻作”字眼,表现出作者内心的自责与不甘。
接下来的句子则流露出对故乡的惧怕与期待。作者担心在故乡遇见朋友时被嘲笑,说明了他的自卑和对社会评价的敏感。而“且向长安度一春”则透露出一种无奈和选择,虽然感到失落,但仍希望在长安安度时光,等待下一次机会。
整首诗情感真挚,字句间流露出浓郁的怀乡情和对人生深刻的思考,展现了唐代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反思。
全诗围绕失落与思乡的主题展开,表现了作者对自我处境的反思,以及对故乡的深厚情感,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未来的希望。
诗中提到“尚留秦”指的是:
A. 故乡的历史
B. 秦朝的文化
C. 自己的失落
D. 以上皆是
“恐逢故里莺花笑”中的“莺花”象征:
A. 春天的美好
B. 失落的友情
C. 乡愁的情感
D. 未来的希望
诗人选择在长安度春天,说明了:
A. 对故乡的厌倦
B. 对未来的期望
C. 对长安的向往
D. B和C
与王维的《鹿柴》相比,常建的《落第长安》更加强调个人的失落感和对故乡的情感。王维则更多地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的豁达,两者在情感表达和主题上各有千秋,反映了不同的生活态度和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