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和陈七峰七诗韵》

时间: 2025-08-13 20:48:10

诗句

乾坤露端倪,宇宙几奇怪。

万化俱万章,一视靡有界。

即此分真文,於外本无待。

所原学如何,岂不信兹在。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8-13 20:48:10

原文展示:

乾坤露端倪,宇宙几奇怪。
万化俱万章,一视靡有界。
即此分真文,於外本无待。
所原学如何,岂不信兹在。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天地之间的奥秘和宇宙的奇特。万物变化无常,各有各的章法,然而它们都没有固定的界限。真正的道理并不依赖于外在的事物,而是内心自有分辨。我们所追求的学问,难道不正是相信这些内在的道理吗?

注释:

  • 乾坤:意指天地。
  • 露端倪:露出某种迹象或线索。
  • 万化:万物变化。
  • 一视靡有界:所有事物没有明确的界限。
  • 真文:真正的道理或学问。
  • 於外本无待:在外部事物上并不需要依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包恢,宋代诗人,生活在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他以清新淡雅的诗风著称,作品常常探讨自然与人文、哲理与情感之间的关系。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包恢对天地宇宙的思考之际,表达了他对自然法则和人生哲理的探索,反映了宋代文人对道理和学问的追求。

诗歌鉴赏:

《和陈七峰七诗韵》是一首哲理性的诗作,展现了包恢对宇宙与人生的深刻思考。诗中以“乾坤露端倪”开篇,将读者引入一个广阔而神秘的天地,仿佛一扇窗户打开,让人窥见宇宙的奇妙。接着,诗人用“万化俱万章”阐述万物变化的多样性,强调每一种现象都有其独特的道理。

诗的后半部分则转向内心的省思,“即此分真文”指出真正的道理并非来自外在,而是来源于内心的感悟与理解。这种内省的态度在宋代文人中尤为常见,强调个体对真理的探索和信仰。“所原学如何,岂不信兹在”则是对学习与信仰的深刻反思,表现出诗人对学问的执着与追求。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有宇宙的浩瀚,又有自我内心的深邃,体现了包恢的哲学思考与艺术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乾坤露端倪:天地之间似乎透露出某种迹象,暗示宇宙的奥秘。
  2. 宇宙几奇怪:宇宙的奇妙之处令人生发疑问。
  3. 万化俱万章:万物变化各有其法则。
  4. 一视靡有界:所有事物都没有明确的界限,暗示着变化的无常。
  5. 即此分真文:这里的分辨即是真正的道理。
  6. 於外本无待:真正的理解不需要依赖外在的事物。
  7. 所原学如何:我们所追求的学问究竟是什么?
  8. 岂不信兹在:难道不正是相信内在的道理吗?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乾坤”与“宇宙”,“万化”与“一视”。
  • 比喻:将道理与外物相对比,强化内心的探求。

主题思想:

整首诗意在探讨真理的获取方式,强调内心的信仰与思考比外在的学习更为重要,反映了作者对哲理的深刻理解与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乾坤:象征天地,代表宇宙的广阔与奥秘。
  • 万化:代表万物变化,象征自然的多样性。
  • 真文:代表真正的哲理和道理,象征内心的智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乾坤”指的是: A. 天地
    B. 书籍
    C. 人类
    D. 自然

  2. “一视靡有界”表达了什么样的意境? A. 所有事物都有固定界限
    B. 事物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
    C. 事物是孤立的
    D. 事物的变化不可知

  3. 诗中提到的“真文”主要指: A. 外在的学问
    B. 内心的理解与信仰
    C. 书本知识
    D. 传统文化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探讨内心情感与自然的关系。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表达自然之美与人生哲理。

诗词对比:

  • 包恢的诗与王维的《鹿柴》同样探讨自然与内心的关系,但包恢更侧重于哲理的思考,而王维则更强调自然的美丽与宁静。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包恢诗文集》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河北民 与道原过西庄遂游宝乘 华藏寺会故人 怀古二首 花下 示四妹 仁宗皇帝挽辞四首 明妃曲 书静照禅师塔 园蔬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循序渐进 糹字旁的字 畏敌如虎 流香 嫁狗逐狗 丧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心如槁木 诘擿 包含扒的成语 踞盘 黄字旁的字 釒字旁的字 蕃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皿字底的字 檠榜 辰字旁的字 霜带 十室之邑,必有忠士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