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7:40: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7:40:26
月夜登阁避暑
白居易 〔唐代〕
旱久炎气盛,中人若燔烧。
清风隐何处,草树不动摇。
何以避暑气,无如出尘嚣。
行行都门外,佛阁正岧峣。
清凉近高生,烦热委静销。
开襟当轩坐,意泰神飘飘。
回看归路傍,禾黍尽枯焦。
独善诚有计,将何救旱苗。
长时间旱季,炎热的气息愈发强烈,让人感觉像是被烧烤一般。清风不知道藏在哪里,草木也无一丝动摇。如何才能避开这酷热呢?唯有远离尘世的喧嚣。走出城门,佛阁高耸而立,正好让我在这里享受清凉。炎热慢慢消散,坐在窗前,心情舒畅,精神也随之飘然。回头望去,路边的禾苗都已枯焦。独自修身养性确实有办法,但这干旱的田地又该如何拯救呢?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因其平易近人的文风和关心民生而广受欢迎。他的诗作涵盖了多种题材,如政治、生活、爱情等,尤其以《琵琶行》和《长恨歌》闻名。
在唐代,炎热的夏季常常带来干旱和农作物的枯萎。白居易在此诗中表达了对自然气候的感慨,以及对农民生存境况的关注,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心与思考。
《月夜登阁避暑》是一首描写盛夏酷热中寻求清凉的诗作,白居易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他对自然与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刻思考。诗中前四句描绘了炎热天气的压迫感,"旱久炎气盛"一语,直击人心,给人一种窒息的感觉。接着,诗人追寻清风的无处可寻,反映了他内心的焦虑与无奈。接下来的描写转向了佛阁这一避暑圣地,诗人在这里找到了些许的清凉与安宁,表达了他对世俗喧嚣的厌倦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后半部分则转向对庄稼的忧虑,"禾黍尽枯焦"的景象不仅是对干旱的直观描述,更是对农民生计的担忧。诗的最后一句提出了独善其身的局限性,表达了对社会责任的省思。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现了白居易对自然、人生的深刻理解,以及他对社会的关怀。
整首诗以对炎热夏季的描绘为引子,表现了诗人对清凉的渴望和对干旱造成的困扰的深切忧虑,反映了他对自然与人类生存关系的思考,以及对社会责任感的强调。
诗中“旱久炎气盛”中的“炎气”指的是:
A. 冷空气
B. 炎热的气息
C. 清风
D. 雨水
“何以避暑气”的意思是:
A. 如何能够获得清凉
B. 如何能够避免干旱
C. 如何能够逃离城市
D. 如何能够放松心情
诗中提到的“禾黍尽枯焦”所指的是:
A. 丰收的喜悦
B. 农作物的枯萎
C. 田地的美丽
D. 农民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