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9:04: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9:04:59
《踏莎行》 作者:苏轼 〔宋代〕
这个秃奴,修行忒煞。
云山顶上空持戒。
一从迷恋玉楼人,
鹑衣百结浑无奈。
毒手伤人,花容粉碎。
空空色色今何在。
臂间刺道苦相思,
这回还了相思债。
这位秃发的和尚,他的修行实在太过严厉。
在云山之巅,他空自持守着戒律。
一旦迷恋上了那玉楼中的女子,
即使是鹑衣百结也无可奈何。
他那毒手伤人,花容也被摧毁。
如今一切都变得空荡荡的,依旧在追问:
那曾经的色彩如今何在?
手臂上的刺道仿佛在诉说着苦苦的相思,
这次终于偿还了我对相思的债务。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以其豪放的个性和广博的学识在文学上具有重要地位。其作品风格多样,有时悲伤、有时豪放,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踏莎行》创作于苏轼晚年,诗中充满了对人生和爱情的思考,反映了他对世俗的无奈与对理想的追求。该诗可能是在经历了一段感情的失落后,抒发内心的孤独与思念。
《踏莎行》通过对“秃奴”的描绘,反映了修行者在面对情感时的矛盾与挣扎。诗中,秃奴的修行与他对美丽女子的迷恋形成鲜明对比,既表现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又揭示了对人性欲望的无奈。诗中反复提及的“空空色色”,不仅表达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也象征着内心的空虚与失落。苏轼以细腻的笔触刻画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对爱情的渴望,展现了他深邃的情感与对人生命题的思索。
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运用了大量的意象与比喻,如“毒手伤人”、“花容粉碎”等,生动地传达了情感的复杂性。诗人在反复的思考和情感的纠结中,最终得出了“这回还了相思债”的结论,表达出一种释然与接受的态度。这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反思,也是对人生无常的深刻领悟,体现了苏轼在情感与哲理上的独特视角。
这个秃奴,修行忒煞。
描绘修行者的形象,表达修行的严苛。
云山顶上空持戒。
强调与现实的脱节,尽管高洁,但却无实质意义。
一从迷恋玉楼人,
透露出对女子的深情迷恋,形成对比。
鹑衣百结浑无奈。
描述身处困境的无奈,衣着复杂的象征。
毒手伤人,花容粉碎。
比喻内心的伤害,女子的美貌遭到摧毁。
空空色色今何在。
反映内心的空虚与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臂间刺道苦相思,
表达对相思之苦的深刻体验。
这回还了相思债。
最终得出结论,释然于情感的纠葛。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情感的矛盾与人生的无常,表现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尽管修行者坚持戒律,但欲望与情感的冲突使得他不得不面对内心的挣扎与痛苦。最终在对相思的反思中获得了一种释然,体现了苏轼对人性深刻的理解。
《踏莎行》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秃奴”指的是?
诗中“空空色色今何在”表达了什么情感?
苏轼的《踏莎行》与李清照的《如梦令》都探讨了情感的复杂性,但苏轼更强调内心的挣扎与释然,而李清照则更注重细腻的情感描写。两者在风格上形成鲜明对比,共同展现了宋代诗词在情感表达上的丰富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