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踏莎行》

时间: 2025-05-07 09:04:59

诗句

这个秃奴,修行忒煞。

云山顶上空持戒。

一从迷恋玉楼人,鹑衣百结浑无奈。

毒手伤人,花容粉碎。

空空色色今何在。

臂间刺道苦相思,这回还了相思债。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9:04:59

原文展示

《踏莎行》 作者:苏轼 〔宋代〕

这个秃奴,修行忒煞。
云山顶上空持戒。
一从迷恋玉楼人,
鹑衣百结浑无奈。
毒手伤人,花容粉碎。
空空色色今何在。
臂间刺道苦相思,
这回还了相思债。

白话文翻译

这位秃发的和尚,他的修行实在太过严厉。
在云山之巅,他空自持守着戒律。
一旦迷恋上了那玉楼中的女子,
即使是鹑衣百结也无可奈何。
他那毒手伤人,花容也被摧毁。
如今一切都变得空荡荡的,依旧在追问:
那曾经的色彩如今何在?
手臂上的刺道仿佛在诉说着苦苦的相思,
这次终于偿还了我对相思的债务。

注释

  • 秃奴:指的是和尚,因其剃发而称之。
  • 忒煞:太过、过于的意思。
  • 云山:指高山,象征高洁。
  • 空持戒:空自持守戒律,意在强调与现实的脱节。
  • 玉楼人:指美丽的女子。
  • 鹑衣百结:形容衣服的复杂,强调无奈的境地。
  • 毒手:比喻伤人的力量。
  • 花容:形容女子的美貌。
  • 空空色色:形容事物的空虚和失去。
  • 相思债:指因思念而产生的情感负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以其豪放的个性和广博的学识在文学上具有重要地位。其作品风格多样,有时悲伤、有时豪放,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踏莎行》创作于苏轼晚年,诗中充满了对人生和爱情的思考,反映了他对世俗的无奈与对理想的追求。该诗可能是在经历了一段感情的失落后,抒发内心的孤独与思念。

诗歌鉴赏

《踏莎行》通过对“秃奴”的描绘,反映了修行者在面对情感时的矛盾与挣扎。诗中,秃奴的修行与他对美丽女子的迷恋形成鲜明对比,既表现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又揭示了对人性欲望的无奈。诗中反复提及的“空空色色”,不仅表达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也象征着内心的空虚与失落。苏轼以细腻的笔触刻画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对爱情的渴望,展现了他深邃的情感与对人生命题的思索。

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运用了大量的意象与比喻,如“毒手伤人”、“花容粉碎”等,生动地传达了情感的复杂性。诗人在反复的思考和情感的纠结中,最终得出了“这回还了相思债”的结论,表达出一种释然与接受的态度。这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反思,也是对人生无常的深刻领悟,体现了苏轼在情感与哲理上的独特视角。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这个秃奴,修行忒煞。
    描绘修行者的形象,表达修行的严苛。

  2. 云山顶上空持戒。
    强调与现实的脱节,尽管高洁,但却无实质意义。

  3. 一从迷恋玉楼人,
    透露出对女子的深情迷恋,形成对比。

  4. 鹑衣百结浑无奈。
    描述身处困境的无奈,衣着复杂的象征。

  5. 毒手伤人,花容粉碎。
    比喻内心的伤害,女子的美貌遭到摧毁。

  6. 空空色色今何在。
    反映内心的空虚与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7. 臂间刺道苦相思,
    表达对相思之苦的深刻体验。

  8. 这回还了相思债。
    最终得出结论,释然于情感的纠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毒手伤人”,将伤害与内心的痛苦联系起来。
  • 对仗:如“空空色色今何在”,形成音韵的和谐。
  • 拟人:通过情感的描绘,使诗句更具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情感的矛盾与人生的无常,表现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尽管修行者坚持戒律,但欲望与情感的冲突使得他不得不面对内心的挣扎与痛苦。最终在对相思的反思中获得了一种释然,体现了苏轼对人性深刻的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秃奴:象征修行者的清贫与执着。
  • 玉楼人:代表美好而遥不可及的爱情。
  • 空空色色:象征内心的空虚与失落。
  • 相思债:隐喻情感的负担与牵绊。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踏莎行》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苏轼
    • C. 杜甫
  2. 诗中提到的“秃奴”指的是?

    • A. 一个和尚
    • B. 一个士兵
    • C. 一个商人
  3. 诗中“空空色色今何在”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失落
    • C. 愤怒

答案

  1. B. 苏轼
  2. A. 一个和尚
  3. B. 失落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温庭筠的《更漏子》

诗词对比

苏轼的《踏莎行》与李清照的《如梦令》都探讨了情感的复杂性,但苏轼更强调内心的挣扎与释然,而李清照则更注重细腻的情感描写。两者在风格上形成鲜明对比,共同展现了宋代诗词在情感表达上的丰富多样性。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集》
  • 《宋代文学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相关查询

堤上行二首 养鸷词 平齐行二首 酬太原狄尚书见寄 学阮公体 寄赠小樊 早秋送台院杨侍御归朝 城东闲游 谢宣州崔相公赐马 缺题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包含刻的成语 摭采 吞声忍泣 骨骼肌 勉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鬯字旁的字 无路请缨 深文附会 用字旁的字 邪开头的成语 彐字旁的字 闲暇方式 福寿康宁 影犀 觅缝钻头 鹿字旁的字 通书达礼 龝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