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13:23: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13:23:33
六幺令·天中节
作者:苏轼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
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
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
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这首词描绘了端午节的盛况。手腕上缠着虎符,佳节又到了端午。门前的艾草和蒲草青翠欲滴,天空湛蓝,纸鸢在空中翩翩起舞。粽子的香气飘散十里远,举杯共饮,欢聚一堂。龙舟在水中争相竞渡,助威的呐喊声此起彼伏,凭吊江边祭奠的诗歌,吟诵着君子的雅赋。
感叹怀王的昏庸无知,悲伤秦国吞并楚国的历史。作为异乡的客人,不禁泪流满面,白发苍苍,不知已几许?朝夕在新亭前相对而泣,泪水已流干在陵阳的地方。汨罗江边的景象,湘水的离愁已逝去,只留下无数的断肠之句。
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其作品涵盖诗、词、散文等,风格多样,情感真挚,善于抒发个人情感,对后世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该词作于端午节,诗人通过对节日的描绘,抒发了对屈原的怀念及对历史的感慨,融入了个人的情感与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关注。
苏轼的《六幺令·天中节》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词作,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端午节的热烈气氛和对历史的沉思。开篇以“虎符缠臂”引入,象征着节日的庄重与仪式感,紧接着描述了门前青翠的艾蒲和天空中翩翩起舞的纸鸢,生动地展现了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而后,诗人将目光转向了对屈原的怀念,感叹历史的悲剧,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通过对“怀王昏聩”和“秦吞楚”的描述,诗人不仅在追忆屈原的伟大,也在借古讽今,警示当代人对国家的责任。
最后,诗人以“泪竭陵阳处”收尾,流露出深深的感伤和无奈,唤醒了读者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的关注。整首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示了苏轼卓越的艺术才华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词通过对端午节的描绘,引入对历史的反思,表达了对屈原的怀念与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情感深沉而复杂。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不仅呈现了节日的欢乐气氛,还隐含了历史的沉重,使得整首词情感丰富而深邃。
诗词测试:
关于“虎符”的理解,哪个选项是正确的?
A. 代表爱情
B. 代表权力和节日的庄重
C. 代表自由
“朝夕新亭对泣”中“新亭”指的是什么?
A. 新建的亭子
B. 诗人所处的环境
C. 传统的节日场所
诗中提到的“龙舟”象征什么?
A. 个人的孤独
B. 国家团结与竞争
C. 自然的力量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通过对比,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两位诗人在不同历史背景下对相似主题的诠释与表现。
推荐书目:
这些资料将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苏轼及其作品的背景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