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7:45:59
原文展示:
敬和老人青梅
作者: 洪咨夔 〔宋代〕
雪水迎风细作鳞,
青青又是故园春。
只知和鼎非凡子,
岂料升盘有苦人。
还我核来机转熟,
寄渠花去意犹新。
侧生底事摇车颊,
空作渔阳一点颦。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生机,诗人通过细腻的景象表达对故乡的怀念和对人生的思考。前两句通过雪水和青梅引出春天的气息,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的变化。接下来,诗人提到乞求和鼎(象征和谐与安宁)的人,反映了对于生活的期望与现实的矛盾。最后几句则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对人世苦难的感叹,蕴含着深厚的哲理与情感。
注释:
- 雪水:指春天融化的雪水,象征清新和生机。
- 和鼎:古代用以象征和谐与安宁的器具,常用来比喻理想的生活状态。
- 升盘:这里隐喻人生的复杂和艰辛。
- 核:指梅子的果核,代表着希望与生长的可能。
- 渔阳:指渔阳山,常用来象征美好和宁静的环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洪咨夔,字希范,号兰亭,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生于福建。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常以细腻的观察和丰富的情感打动读者。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动荡、民生多艰的时刻。诗人通过对青梅的描写,寄托了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青梅为引子,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希望,同时也透出一丝忧伤。开头两句“雪水迎风细作鳞,青青又是故园春”,巧妙地将春天的清新与故乡的情感结合在一起,勾勒出一种温馨而又怀旧的氛围。接下来的两句则转向人生的哲思,诗人反思自己对和谐生活的追求与现实中的苦闷,展现了内心的矛盾。最后几句通过“还我核来机转熟,寄渠花去意犹新”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人生无常的感叹,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生活的深切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雪水迎风细作鳞:描绘春天的雪水在风中轻轻涌动,犹如鱼鳞般细腻,表现春的生机。
- 青青又是故园春:青色的梅花再一次绽放,唤起对故乡春天的美好回忆。
- 只知和鼎非凡子:提到追求和谐生活的人,暗示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岂料升盘有苦人:却不知现实中还有许多人在忍受痛苦,反差强烈。
- 还我核来机转熟:希望能够将梅核还给我,让其再次生长,象征对美好事物的重视。
- 寄渠花去意犹新:即使寄送花朵,心中的情感依然鲜活。
- 侧生底事摇车颊:暗示生活中琐事的纷扰与困扰。
- 空作渔阳一点颦:最后一句通过渔阳的意象,表达出一种无奈与苦涩。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雪水迎风细作鳞”,用雪水比喻春天的清新。
- 对仗:诗中有许多对仗工整的句子,增加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通过“青青又是故园春”赋予自然以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透过自然景象与人生感悟的交织,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对生活的追求与对苦难的反思,展现出诗人深沉的情感与对生命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梅:象征希望与美好,寄托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 雪水:代表春天的生机与清新。
- 和鼎:象征生活的和谐与安宁。
- 核:象征着生命的复苏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和鼎”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和谐与安宁
- C. 权力
- D. 友情
-
“雪水迎风细作鳞”句中“鳞”字的含义是:
- A. 鱼鳞
- B. 细小的水波
- C. 冰块
- D. 细雨
-
本诗的主题思想主要表达了:
- A. 对故乡的怀念
- B. 对爱情的向往
- C. 对权力的渴望
- D. 对财富的追求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了对春天的感怀,但更着重于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而洪咨夔则侧重于个人情感与自然的结合。
参考资料:
- 《宋代诗歌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