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0:41: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0:41:28
观湖二首
乘槎远引神仙客,万里清风上海涛。
回首不知沙界小,飘衣犹觉色尘高。
须弥有顶低垂日,兜率无根下戴鳌。
释梵茫然齐劫火,飞云不觉醉陶陶。
朝阳照水红光开,玉涛银浪相徘徊。
山分宿雾尽宽远,云驾高风驰送来。
升霞影色欹残火,及物气焰明纤埃。
可怜极大不知已,浮生野马悠悠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乘着小舟远行,迎风逐浪,仿佛与神仙同行,心中感受到万里海风的清爽。回头一看,沙滩竟显得那么渺小,衣袂飘飘,仿佛又被尘世的喧嚣所染。山峦之上,云霞低垂,仿佛日头在山巅;而那无根的兜率宫下,似乎在承载着神话的传说。释迦牟尼和梵天的境界,恍若与世无争,醉卧云间。朝阳照耀着湖面,红光四射,波涛起伏如玉如银。山间的雾气渐渐散去,远方的景色愈加宽广,白云在高风中奔驰而来。霞光映照着残余的火焰,微小的尘埃都在阳光下闪烁。可怜这无边的世界,竟无人能知其尽头,浮生如野马,随意而悠然。
作者介绍:苏轼(1036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词人、书法家和画家。他的诗词兼具豪放与婉约,具有深厚的哲理性和广博的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苏轼流亡期间,正值他对人生与自然的深刻思考之时,表达了他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及对超脱尘世的追求。
苏轼的《观湖二首》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展现了诗人对湖面景色的深刻体验与哲学思考。诗中,乘舟出游的场景与自然景观相结合,营造出一种轻松而又神秘的氛围。诗的开篇即以“乘槎远引神仙客”引入,显示出诗人渴望逃离尘世纷扰、追求理想境界的心情。
接下来的“万里清风上海涛”,则通过清新的海风和浩瀚的波涛,描绘出一种澎湃的气势。而“回首不知沙界小”则表现了诗人独特的视角,面对广阔的自然,沙滩显得无比渺小,显示出自然的伟大与人类的渺小。
诗中的“须弥有顶低垂日,兜率无根下戴鳌”通过佛教意象进一步深化了诗意,暗示了诗人对超脱与永恒的追求。整体上,诗歌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融入了哲学思考,表现出苏轼对人生的感悟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苏轼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自由与超脱的向往,展现了他作为文人的洒脱与豁达。
诗词测试:
“乘槎远引神仙客”中的“槎”指的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须弥”是指什么?
“可怜极大不知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