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01:41:57
原文展示:
和陈赞善致仕还京口
徐铉 〔唐代〕
海门山下一渔舟,中有高人未白头。
已驾安车归故里,尚通闺籍在龙楼。
泉声漱玉窗前落,江色和烟槛外流。
今日君臣厚终始,不须辛苦画双牛。
白话文翻译:
在海门山下的渔舟中,有一位高人还未白发苍苍。
他已经驾着安车回到了故乡,但他的名字仍然在宫廷的登记簿上。
泉水声如玉石般在窗前落下,江水和烟雾在栏杆外流动。
如今君臣之间的关系深厚且始终如一,不需要辛苦地画双牛来象征。
注释:
字词注释:
- 海门山: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指海边的一座山。
- 高人:指有德行、有才学的人。
- 未白头:还未老去。
- 安车:古代贵族乘坐的舒适车辆。
- 故里:故乡。
- 闺籍:宫廷中的名册,指仍在宫廷任职的记录。
- 龙楼:指宫廷。
- 漱玉:形容泉水声清脆如玉石相击。
- 槛外:栏杆外。
- 君臣:指皇帝和臣子。
- 厚终始:关系始终深厚。
- 画双牛:古代象征辛勤劳动的图案。
典故解析:
- 画双牛:源自古代对辛勤劳动的象征,这里指不需要通过辛苦劳作来维持君臣关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铉(916-991),字元舆,唐代文学家、政治家,曾任宰相。他的诗文以清新自然、含蓄典雅著称,对后世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徐铉为陈赞善致仕还乡而作,表达了对陈赞善的敬佩以及对君臣关系的美好祝愿。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位高人归乡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对陈赞善的敬仰和对君臣关系的理想化。诗中“海门山下一渔舟”开篇即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而“中有高人未白头”则进一步强调了陈赞善的高尚品质和未老的精神状态。后两句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如“泉声漱玉窗前落”和“江色和烟槛外流”,增强了诗歌的意境美。结尾的“今日君臣厚终始,不须辛苦画双牛”则是对君臣关系的美好祝愿,表达了诗人对和谐稳定的政治环境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海门山下一渔舟”:开篇即设定了一个宁静的海边景象,渔舟象征着隐逸和自由。
- “中有高人未白头”:高人指陈赞善,未白头表明他精神矍铄,未老。
- “已驾安车归故里”:安车归故里,显示陈赞善的尊贵和归乡的喜悦。
- “尚通闺籍在龙楼”:虽已归乡,但名字仍在宫廷,暗示他的影响力和地位。
- “泉声漱玉窗前落”:用泉声比喻陈赞善的清高和纯洁。
- “江色和烟槛外流”:江色和烟,描绘了宁静而美丽的自然景色。
- “今日君臣厚终始”:君臣关系深厚且始终如一。
- “不须辛苦画双牛”:不需要通过辛苦劳作来维持君臣关系,表达了和谐的理想。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泉声漱玉”比喻泉水的清脆。
- 对仗:如“泉声漱玉窗前落,江色和烟槛外流”中的对仗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高人归乡的景象,表达了对陈赞善的敬佩和对君臣关系的美好祝愿,体现了诗人对和谐稳定的政治环境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海门山:象征着边远和宁静。
- 渔舟:象征隐逸和自由。
- 泉声漱玉:象征清高和纯洁。
- 江色和烟:象征宁静和美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高人”指的是谁?
A. 徐铉自己
B. 陈赞善
C. 一位隐士
D. 一位官员
- “已驾安车归故里”中的“安车”指的是什么?
A. 普通的马车
B. 贵族乘坐的舒适车辆
C. 战车
D. 农用车
- “不须辛苦画双牛”中的“画双牛”象征什么?
A. 艺术创作
B. 辛勤劳动
C. 战争
D. 娱乐活动
答案:
- B. 陈赞善
- B. 贵族乘坐的舒适车辆
- B. 辛勤劳动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表达了对友人的敬佩和对和谐社会的向往。
诗词对比:
- 徐铉的《和陈赞善致仕还京口》与杜甫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都表达了对友人的敬佩和对和谐社会的向往,但徐铉的诗更侧重于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归乡的喜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徐铉的全部诗作。
- 《唐诗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唐代诗歌的详细鉴赏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