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15:17: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15:17:49
韦应物的《秋夕西斋与僧神静游》:
晨登西斋望,不觉至夕曛。
正当秋夏交,原野起烟氛。
坐听凉飙举,华月稍披云。
漠漠山犹隐,滟滟川始分。
物幽夜更殊,境静兴弥臻。
息机非傲世,于时乏嘉闻。
究空自为理,况与释子群。
清晨登上西斋,远望不觉已至傍晚。
正值秋夏交替,原野上升起烟雾。
坐下来听凉风吹动,明月渐渐披开云层。
隐隐的山依然模糊,闪烁的河流开始分开。
夜晚的幽静更为特别,宁静的境界让我兴致愈加高涨。
我息心不羡慕世俗,于此时此刻已少有佳音。
探究虚空自有其道理,何况与释教的弟子们相比。
韦应物(737年-792年),字子云,号洙泗,唐代诗人,官至给事中,因其诗风清新自然,常被誉为"诗中之清流"。他以描写山水、田园风光著称,其作品中常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及对人生的思考。
此诗创作于秋季,诗人在西斋与僧人神静游览,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悟和对世俗生活的淡泊。诗中充满了秋天的气息,反映了诗人对季节更替的细腻观察以及内心的宁静。
《秋夕西斋与僧神静游》是一首表现秋日景色与内心宁静的诗作。全诗以清新的景象描绘为主线,展现了自然的美与诗人内心的和谐。开篇通过“晨登西斋望”引入,诗人以清晨的视角开始了一天的旅程,随着时间的推移,景物的变换与内心的感受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时空感。
诗中通过“正当秋夏交,原野起烟氛”描绘了秋夏交替时的自然景象,烟雾弥漫的原野让人感受到一种朦胧与神秘的美。在“坐听凉飙举,华月稍披云”中,诗人静坐聆听凉风,月光逐渐透过云层,给人以宁静而深远的思考。这一系列的自然景象不仅展现了外在的美,更引发了内心的沉静和思索。
“物幽夜更殊,境静兴弥臻”一句,强调了夜晚的独特与宁静,诗人在此境中愈加感受到内心的宁静与对世俗的超然。这种境界的提升,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自我心灵的追求。最后两句“息机非傲世,于时乏嘉闻”则将个人的追求与世俗的纷扰相对比,诗人选择放下对世事的执念,向往一种超脱的生活。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极为考究,既有山水之美,又有内心的宁静,形成了一种和谐的氛围,给人以深刻的思考与感悟。
晨登西斋望,不觉至夕曛。
清晨登上西斋,远望四周,没想到时间已经到了傍晚。
正当秋夏交,原野起烟氛。
这时正是秋天和夏天交替的时节,原野上升起了袅袅的烟雾。
坐听凉飙举,华月稍披云。
坐下来静静地听着凉风吹动,明亮的月光渐渐透过云层。
漠漠山犹隐,滟滟川始分。
远处的山依然朦胧,闪烁的河流开始分开,形成一幅美丽的画面。
物幽夜更殊,境静兴弥臻。
夜晚的幽静更显得与众不同,宁静的境界让我愈发兴致高涨。
息机非傲世,于时乏嘉闻。
我放下心机,不羡慕世俗生活,此时此刻已经很少听到美好的消息。
究空自为理,况与释子群。
深入探究空灵的道理,更何况与释教的弟子们相较。
整首诗以宁静的秋日景色为背景,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生活的超然态度,传达出一种向往简单、清净生活的情感。
诗人在什么时间登上西斋?
诗中提到的“华月”指的是什么?
诗人对世俗生活的态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