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6:10: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6:10:30
道晏寺主院
作者:韦应物 〔唐代〕
北邻有幽竹,潜筠穿我庐。
往来地已密,心乐道者居。
残花回往节,轻条荫夏初。
闻钟北窗起,啸傲永日馀。
北面邻居有幽静的竹林,细密的竹子穿过我的居所。
来往的人已经很多,心中乐于修道的人在这里居住。
残存的花儿回忆起往日的节气,柔嫩的枝条在初夏时投下阴影。
听到北窗传来的钟声,我在悠闲中仰天长啸,傲然面对余晖。
“道”在这里指的是道教的思想与修行,反映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韦应物的诗风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以及对隐逸生活的热爱,体现了唐代士人的一种生活理想。
韦应物(737年-791年),字子云,号长安居士,唐代诗人,官至给事中。他的诗作以清新自然、情感细腻著称,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韦应物的诗风格与同时代的其他诗人相比,显得更加平易近人。
此诗写于韦应物隐居于道晏寺期间,表达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诗中描绘了隐居生活的宁静与美好,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对道理的追求。
《道晏寺主院》是一首描写隐逸生活的佳作,诗中通过对周围自然环境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清幽生活的向往和对道理的追求。全诗以“幽竹”为引子,勾勒出一个宁静的居所,竹子在北邻的幽静中摇曳,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将自然景物与内心的和谐相结合,展现出一种恬淡的生活态度。
诗中“往来地已密,心乐道者居”二句,描绘了隐士聚集的情景,表现出作者对志同道合者的欣赏与归属感。在这里,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形成了和谐共生的关系,显示出一种理想的隐居生活。
“残花回往节,轻条荫夏初” 通过对季节变化的细腻描写,展现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轮回,仿佛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无情与自然的永恒。而最后两句“闻钟北窗起,啸傲永日馀”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自由与洒脱,仿佛是在告诉读者,真实的快乐来自于内心的平静与自我价值的实现。
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体现了韦应物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是唐代山水田园诗的一朵奇葩。
整首诗传达出一种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道理的追求,表现出诗人渴望自我实现与内心宁静的情感基调。
诗中“心乐道者居”意思是:
A. 忍受孤独的人
B. 喜欢追求道理的人
C. 忽略自然的人
D. 生活繁忙的人
诗中提到的“残花”象征什么?
A. 新生命
B. 过去的回忆
C. 不安的情绪
D. 快乐的时光
诗的主要情感基调是:
A. 悲伤
B. 焦虑
C. 宁静与洒脱
D. 忧虑
《山居秋暝》与《道晏寺主院》都描绘了隐居生活中的自然景色,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王维的作品更多地融入了秋天的萧瑟,而韦应物的诗则展现了竹林夏初的生机与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