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49: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2:49:05
《抚州对事后送外生宋垓归饶州觐侍呈上姊夫》
作者: 戴叔伦
淮汴初丧乱,蒋山烽火起。
与君随亲族,奔迸辞故里。
京口附商客,海门正狂风。
忧心不敢住,夜发惊浪中。
云开方见日,潮尽炉峰出。
石壁转棠阴,鄱阳寄茅室。
淹留三十年,分种越人田。
骨肉无半在,乡园犹未旋。
尔家习文艺,旁究天人际。
父子自相传,优游聊卒岁。
学成不求达,道胜那厌贫。
时入闾巷醉,好是羲皇人。
顷因物役牵,偶逐簪组辈。
谤书喧朝市,抚己惭浅昧。
世业大小礼,近通颜谢诗。
念渠还领会,非敢独为师。
在淮河和汴河初次遭遇动乱的时候,蒋山上烽火频起。为了和你及亲族一起逃离,我辞别了故乡。到达京口时遇到商客,海门处正刮着狂风。心中忧虑,不敢停留,夜里在惊涛骇浪中出发。云开时才看见太阳,潮水退去时炉峰显露。石壁转过棠树的阴影,鄱阳湖畔我寄住在茅草屋里。留连三十年,分种了越人的田地。家人亲属已经没有一半在身边,故乡的园地依然未曾回去。你家习文艺,旁边探究天人之际。父子之间自相传承,悠闲度过这几年。学成之后不求出名,认为道德胜于贫困。时常在街巷中喝酒,真是羲皇那样的人。最近因为工作繁忙,偶尔被簪组的同辈牵引。谤言在朝市上喧嚣,我感到惭愧无知。世俗的事业大小礼节,最近通晓了颜真卿和谢灵运的诗。想到你还领悟其中,非敢独自为师。
戴叔伦(约748年-约795年),字景璞,号江南,唐代诗人,出身于官宦世家,因其文学才华而受到推崇。其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此诗创作于唐代动荡时期,诗人因战乱而离开故乡,寄居他乡,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亲人的牵挂,同时也反映了对生活的感悟与哲思。
这首诗以生动的描写和真挚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在动乱中对故乡的怀念与对生活的思考。诗中开头几句直入主题,描绘了淮汴地区的动乱与自己的无奈,紧接着通过对旅途的描写,展现了身处异乡的孤独与焦虑。后半部分则转向对家族文化传承的思考,表现出一种对文艺的热爱与追求。诗人用海门的狂风、鄱阳的平静等对比,生动地表达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体现了唐代诗人对生活深刻的理解和对人情冷暖的敏锐观察。
整首诗的核心思想是对故乡的怀念与对人生的思考,表现出诗人对困境的不屈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展现了在动荡时代人们的无奈与坚韧。
诗中提到的“京口”指的是哪个地方?
诗中“忧心不敢住”表达了怎样的情绪?
“云开方见日”中的“云”指的是什么?
可以与杜甫的《春望》进行比较,杜甫同样在动乱中表达了对故乡与亲人的思念,情感深沉,意境悠远。通过对比可以更好地理解戴叔伦诗中的情感与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