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2:28: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2:28:15
白日下骎骎,青天高浩浩。
人生在其中,适时即为好。
劳我以少壮,息我以衰老。
顺之多吉寿,违之或凶夭。
我初五十八,息老虽非早。
一闲十三年,所得亦不少。
况加禄仕后,衣食常温饱。
又从风疾来,女嫁男婚了。
胸中一无事,浩气凝襟抱。
飘若云信风,乐于鱼在藻。
桑榆坐已暮,钟漏行将晓。
皤然七十翁,亦足称寿考。
筋骸本非实,一束芭蕉草。
眷属偶相依,一夕同栖鸟。
去何有顾恋,住亦无忧恼。
生死尚复然,其馀安足道。
是故临老心,冥然合玄造。
白天明亮而灿烂,天空高远而浩瀚。
人生在这其中,适时而为是最好的。
年轻时我辛勤劳作,老了就该休息。
顺应自然则多能长寿,违逆则可能遭遇厄运。
我现在五十八岁,虽然休息并不算早。
闲暇的十三年,所得也不少。
更何况我在仕途上,衣食温饱常有。
而且又因风病而来,女儿已嫁,儿子也婚娶了。
心中一无所事,浩然正气凝聚心怀。
飘如云信随风,乐在水草之间。
桑榆之年已接近暮年,钟漏渐渐行将到晓。
白发苍苍的七十翁,亦足以称得长寿。
筋骨本就不实,一束芭蕉草而已。
亲属偶尔相依,像一夕同栖的鸟儿。
去哪里都没有牵挂,住下来也无忧烦。
生死其实也是如此,其余的又何足道哉。
所以面对老年的心,冥然与宇宙合而为一。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风格通俗易懂,深入人心,尤其擅长描写人生、社会与人情。诗作《逸老》写于其晚年,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与对老年生活的淡然态度。
创作背景上,白居易在晚年经历了政治上的波折和个人生活的变化,逐渐形成了对生命的从容与洒脱,反映了他对老年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人生意义的深刻理解。
《逸老》是一首深刻而富有哲理的诗歌,诗中白居易通过对自身老年生活的描写,表达了他对生命的深刻思考与淡然态度。整首诗以“白日下骎骎,青天高浩浩”开篇,营造出一种开阔而明亮的意境。接着,诗人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从年轻时的辛劳到老年的闲适,强调了“适时即为好”的人生哲学。
在诗中,白居易不以老年为忧,而是以一种富有智慧的心态去接受生活的变化。他提到“胸中一无事,浩气凝襟抱”,展现了内心的宁静和从容。这种心境如同“飘若云信风,乐于鱼在藻”,既有自由的气息,又有生命的乐趣。
通过“桑榆坐已暮,钟漏行将晓”这一比喻,诗人传达了对生命流逝的认识与接受。在面对生死与自然规律时,白居易选择了冥然合玄造的态度,体现了对生命的超然与理解,令人深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逸老》强调顺应自然规律,接受生活的变化,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深刻的哲理思考。诗人在面对老年时的从容与淡然,传达了对生命的深刻理解与归属感。
诗词测试
《逸老》中,诗人认为顺应自然会带来什么?
诗中提到的“桑榆”象征什么?
诗人认为面对老年的心态应该是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白居易与杜甫同为唐代诗人,但风格差异明显。白居易的《逸老》侧重于个人感悟与生活哲学,而杜甫的《登高》则多反映国家动荡与个人忧愁。两者在对人生的思考上各具特色,展现了唐代诗歌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