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4:05: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4:05:42
夜雨
早蛩啼复歇,残灯灭又明。
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
在清晨,早秋的蟋蟀一阵鸣叫又停止,微弱的灯光时亮时灭。透过窗户,我听到了夜雨的声音,芭蕉树先发出细微的声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官至中书省舍人。他以“诗言志”著称,作品多涉及民生疾苦,语言平易近人,情感真挚。
《夜雨》创作于白居易晚年,正值社会动荡与个人生活的诸多感慨之时。诗中描绘了雨夜的细腻情景,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的细致观察以及内心的孤独与思考。
《夜雨》通过对细腻情景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思索。开篇“早蛩啼复歇”,细腻地描绘了夜的静谧,给人一种安静的感觉,同时又通过蟋蟀的鸣叫引入了时间的流逝。接着“残灯灭又明”,灯光的忽明忽暗仿佛映射了内心的波动,使人产生共鸣。诗的后两句则通过“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展现了诗人对雨夜的感知,芭蕉的声音成为了夜雨的前奏,象征着自然与人心的微妙联系。整首诗情景交融,柔和而又富有深意,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对自然的热爱。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内心的独立思考,体现了对孤独与安静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对生活的感悟。
诗中“早蛩啼复歇”中的“蛩”指的是什么?
诗中“残灯灭又明”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芭蕉在诗中有什么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