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夜雨》

时间: 2025-04-30 04:05:42

诗句

早蛩啼复歇,残灯灭又明。

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4:05:42

原文展示:

夜雨
早蛩啼复歇,残灯灭又明。
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

白话文翻译:

在清晨,早秋的蟋蟀一阵鸣叫又停止,微弱的灯光时亮时灭。透过窗户,我听到了夜雨的声音,芭蕉树先发出细微的声响。

注释:

  • :古代对蟋蟀的一种称呼。
  • :鸣叫。
  • :又,再次。
  • :停止。
  • 残灯:指灯光微弱的灯。
  • 隔窗:透过窗户。
  • :知道,听到。
  • 芭蕉:一种植物,叶片大,常用于形容夏季的雨声。

典故解析:

  • 芭蕉: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常用以描写雨景,因其叶子在下雨时发出清脆的声响,象征着细雨和温柔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官至中书省舍人。他以“诗言志”著称,作品多涉及民生疾苦,语言平易近人,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夜雨》创作于白居易晚年,正值社会动荡与个人生活的诸多感慨之时。诗中描绘了雨夜的细腻情景,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的细致观察以及内心的孤独与思考。

诗歌鉴赏:

《夜雨》通过对细腻情景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思索。开篇“早蛩啼复歇”,细腻地描绘了夜的静谧,给人一种安静的感觉,同时又通过蟋蟀的鸣叫引入了时间的流逝。接着“残灯灭又明”,灯光的忽明忽暗仿佛映射了内心的波动,使人产生共鸣。诗的后两句则通过“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展现了诗人对雨夜的感知,芭蕉的声音成为了夜雨的前奏,象征着自然与人心的微妙联系。整首诗情景交融,柔和而又富有深意,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早蛩啼复歇:清晨的蟋蟀先鸣叫后又停止,展现了夜的宁静。
  2. 残灯灭又明:微弱的灯光时明时灭,映射出内心的孤独与思绪。
  3. 隔窗知夜雨:透过窗户,听到了夜雨的声音,强调了诗人与自然的联系。
  4. 芭蕉先有声:芭蕉树的声音是雨来的前兆,象征着细腻的感知与自然的和谐。

修辞手法:

  • 拟人:蟋蟀和芭蕉被赋予了情感,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
  • 对仗:句式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内心的独立思考,体现了对孤独与安静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对生活的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孤独与夜的静谧。
  • 残灯:象征生活的无常与内心的孤独。
  • 芭蕉:常用以描绘雨声,代表自然的细腻与灵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早蛩啼复歇”中的“蛩”指的是什么?

    • A. 蟋蟀
    • B. 青蛙
    • C. 鸟
  2. 诗中“残灯灭又明”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快乐
    • B. 寂寞
    • C. 兴奋
  3. 芭蕉在诗中有什么象征意义?

    • A. 生命力
    • B. 细腻的感知
    • C. 时间的流逝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白居易《夜雨》与李白《夜泊牛渚怀古》都描写了夜晚的情景,但白居易更多地表现了内心的感受,而李白则更倾向于抒发豪情与怀古之思。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白居易诗文选》
  • 《中国古代诗词赏析》

相关查询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蠡园长廊眺望太湖 水调歌头十二首 其十 水调歌头 送黄司训之京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送俞时□ 水调歌头·云巘在空碧 水调歌头 沃根自湘中填水调歌头一阕惠我因步韵答之 水调歌头(和退翁赋梅为寿韵) 水调歌头·总统蒋公七十寿词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不测之渊 有口皆碑 千古计 白衣苍狗 绞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米字旁的字 戈字旁的字 兼弱攻昧 宴安鸠毒 释侣 打瓮墩盆 包含揭的词语有哪些 今结尾的成语 民工 糸字旁的字 蛟凤 彑字旁的字 巾字旁的字 取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