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2:50: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2:50:36
寄孙莘老
作者:王令 〔宋代〕
默默曹自得,劳劳非吾任。
不与君子逢,谁复明此心。
偶客来自南,口有千里音。
知无木索勤,颇复山水吟。
对之为一笑,欣如获千金。
宣城风物佳,古语昔已忱。
太平又其有,道途邈幽深。
溪流渺弯环,山劫屹抱临。
况复寂寞人,黄绶事陆沉。
公田秫既收,客席酒屡斟。
悔予昔南浮,不往一就寻。
波涛忘日月,疾病废古今。
归来就羁衔,外虑日已侵。
适时愧非才,对客辄自瘖。
譬如火灸肤,暂忍久莫禁。
惟思百亩田,为可足釜鬵。
投身脱世箝,敛足蹈古箴。
寄言所同怀,相期在中林。
默默无闻的我自得其乐,辛劳的事情并不是我的责任。
我不与君子相逢,又有谁能明白我的心思呢?
偶然有客人从南方来,口中带着千里之外的音韵。
我知道没有木索(指无所依赖的辛勤),却也常常吟咏山水。
看到他时我微微一笑,心中欣喜如同获得千金。
宣城的风景优美,古人早已对此充满眷恋。
太平盛世又有什么呢,途中的路遥远而幽深。
溪水弯弯流淌,山峦巍峨耸立。
况且孤独的人,黄绶(指官职)也只能在陆沉中。
公田的秫米已收成,客席上酒屡次斟满。
我后悔当初南游,没有去一探寻访。
波涛之上,忘却了日月,疾病却让人废弃古今。
归来后就像被羁绊,外面的忧虑已渐渐侵蚀我。
这时候我感到愧对才华,对客人却常常沉默。
就像火灼烧肌肤,暂时忍耐却不能长久。
我只希望能拥有百亩田地,足以用来煮饭做菜。
我想要摆脱世俗的束缚,收敛脚步踏入古人的哲理。
寄语与你志同道合的人,相约在那中林之中。
作者介绍:王令(约公元945-1010年),字子骏,号闾丘,宋代诗人,生于盛世,擅长诗词,尤以山水田园诗出名。他的作品常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王令晚年,他在诗中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感慨,以及对友人的怀念,反映出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事的无奈。
《寄孙莘老》是一首情感丰富的古诗,王令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和对人际关系的思考,展示了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诗的开头描绘了诗人默默无闻的状态,既表达了对世事的淡泊,也流露出一种自得其乐的心态。诗中提到的“偶客来自南,口有千里音”,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理解,即使隔着千里,心灵的共鸣依然存在。
随着诗歌的深入,王令描绘了他对山水的热爱,表达了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溪流渺弯环,山劫屹抱临”中,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的壮丽与宁静。接着,诗人对人生的感慨愈发明显,表达了对昔日游历的悔恨,对生活的沉重与孤独的反思。
整首诗在情感上呈现出一种矛盾:既有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又有对世俗责任的无奈。在最后,诗人寄希望于志同道合的朋友,期待在隐秘的森林中相聚,反映出他对人际关系的渴望和对心灵交流的重视。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是一幅自然的画卷,更是王令心灵的自白,传达了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友谊的珍视。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慨,同时反映出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世俗的无奈。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寄孙莘老》的作者是?
诗中提到的“黄绶”指的是什么?
诗人对生活的态度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