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8:46: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8:46:23
雨
作者: 杨慎 〔明代〕
蝉咽枝头露,鸠抟树杪风。
窗窗凉意足,叶叶雨声雄。
案对灯花喜,宵分簟色融。
不知何水部,吟断滴阶中。
蝉声在枝头微弱地鸣叫,鸠鸟在树梢间飞舞,伴随着阵阵风声。
窗内的凉意已足够,叶子上雨水的声音显得雄浑。
案头对着灯光,花儿在灯下显得愈加美丽,夜晚的竹席上色彩渐渐融为一体。
我不知这是什么样的水声,只有听到雨滴在台阶上轻轻地吟唱。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古典典故,但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以及人的感受,反映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情感。
杨慎(约1488-1559),字用修,号惭愧斋,明代文学家、书法家、诗人。他以诗词见长,风格清新,因其对仗工整、用词考究而受到后人的推崇。政治上,杨慎曾任职于明朝,因不屈服于权臣而遭受贬谪。
《雨》这首诗创作于一个雨天,诗人通过对自然雨景的细致描绘,抒发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感悟。在明代,文人常借景抒情,雨作为自然现象,不仅仅是天气的表现,也象征着生命的滋润与情感的流动。
《雨》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雨天的自然景象,从蝉声、鸠鸟到窗内的凉意,再到灯下的花色,每一幅画面都充满了生机与情感。诗人在描绘雨声的同时,反映出一种宁静的内心状态,展现出对雨的喜爱与对自然的感悟。
诗的开头便设定了一个宁静的氛围,蝉的呜咽声与鸠鸟的飞舞形成了静与动的对比,展示了生命的活力。接着,窗内的凉意与雨声的雄浑交织,营造出一种舒适的居家环境,诗人似乎在此刻找到了内心的平和。后两句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感受,灯光下的花朵与融化的夜色,象征着一种温馨与和谐的生活状态。结尾一句的不知何水部,吟断滴阶中,既有对雨声的惊叹,也透露出一种对自然无尽变化的思考。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与生动的描写,让读者在雨天的情景中感受到一种静谧与美好,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敏锐感受。
这首诗通过描绘雨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感悟,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情感。
该诗作者是哪个朝代的?
诗中提到的“鸠”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
诗中“窗窗凉意足”主要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