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7-29 16:32: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9 16:32:28
白居易的《和送刘道士游天台》原文如下:
闻君梦游仙,轻举超世雰。
握持尊皇节,统卫吏兵军。
灵旗星月象,天衣龙凤纹。
佩服交带箓,讽吟蕊珠文。
阆宫缥缈间,钧乐依稀闻。
斋心谒西母,暝拜朝东君。
烟霏子晋裾,霞烂麻姑裙。
倏忽别真侣,怅望随归云。
人生同大梦,梦与觉谁分。
况此梦中梦,悠哉何足云。
假如金阙顶,设使银河濆。
既未出三界,犹应在五蕴。
饮咽日月精,茹嚼沆瀣芬。
尚是色香味,六尘之所熏。
仙中有大仙,首出梦幻群。
慈光一照烛,奥法相絪缊。
不知万龄暮,不见三光曛。
一性自了了,万缘徒纷纷。
苦海不能漂,劫火不能焚。
此是竺乾教,先生垂典坟。
听闻你梦游仙境,轻松飘逸超越世俗的纷扰。
手握尊贵的皇节,统领文官和武将。
灵旗上绘有星月的图案,天衣上绣着龙凤的纹饰。
佩戴着法器,吟诵着珠花的文辞。
在阆苑的缥缈之中,隐约听到天乐的声音。
斋心朝见西方的母神,黄昏时拜见东方的君主。
烟雾缭绕中飘动着子晋的衣袖,霞光照映下麻姑的裙摆。
转瞬间与真挚的伴侣别离,惆怅地望着随云归去。
人生如同一场大梦,梦和觉又有何分别?
再说这梦中又有梦,悠然自得何必多言。
假如真有金阙在顶,设若银河在下。
既未超出三界,仍在五蕴之中。
饮食日月的精华,咀嚼沆瀣的芬芳。
这仍是色香味,六尘所熏染。
仙中有更高的仙人,首屈一指脱离梦幻的群体。
慈光一照如烛,深奥的法则相互交织。
不知道万年的暮色,不见三光的余辉。
一性自我明了,万缘徒然纷扰。
苦海无法漂泊,劫火无法焚烧。
这就是竺乾的教义,老师所传的经典。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以其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而受到广泛欢迎。他的诗歌作品涵盖了爱情、政治、社会等多个方面,风格清新脱俗。
《和送刘道士游天台》创作于白居易与友人送别道士刘某游天台山之际。诗中表达了作者对道家思想的向往与追求,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这首诗体现了白居易对道教文化的深厚理解和个人哲理的思考。开篇以“闻君梦游仙”引入,瞬间营造出一个超脱世俗、充满神秘色彩的仙境。诗中多处描绘了梦境与现实的交错,反映了人们对生命和存在的思考。白居易通过丰富的意象,如“灵旗星月象”和“阆宫缥缈间”,将读者带入一个缥缈的世界,探讨梦与现实的界限。他借助道教的元素,表达了对高洁、超然的向往,也流露出对世俗烦恼的逃避。全诗在结构上严谨,情感上深邃,既有对友人的祝福,也有对人生命题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才能和深邃的哲理。
整首诗探讨了梦与现实、人生命题的深刻哲理,表现了白居易对个体存在的思考与对道教思想的推崇。
诗中提到的“子晋”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诗中“人生同大梦”的意思是?
白居易与李白的作品都探讨了人生与梦的关系,但白居易更注重于哲理的思考,而李白则更多表现豪放的情感。两者在风格与主题上各有千秋,展示了唐诗的丰富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