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3:29: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3:29:52
原文展示:
氐带箭 李东阳 〔明代〕 秦鞭断江江逆流,八公草木皆为仇。山头鹤唳争回首,城南老氐带箭走。雄兵百万如倒山,三十年来一翻手。君不见扪虱翁,遗言莫遣西师东。妇人孺子徒为忠,燕山饥鹰思弄风,归来但哭阳平公。
白话文翻译:
秦国的力量强大到可以断开江河,使其逆流,八公山上的草木都像是敌人的仇恨。山头的鹤鸣声让人不禁回头,城南的老氐族人带着箭伤逃走。百万雄兵如同山倒一般,三十年的局势一朝翻转。你不见那扪虱的老翁,留下遗言不要让西方的军队东进。妇人和孩子虽然忠诚,但燕山的饥鹰却想着要展翅高飞,归来时只能为阳平公哭泣。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东阳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魅力。这首诗可能是在描述某个历史事件,通过诗歌表达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李东阳在某个历史事件后,对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有所感触而创作的。诗中通过对战争场景的描绘,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深刻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诗中“秦鞭断江江逆流”和“八公草木皆为仇”等句,运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展现了战争的破坏力和人们的仇恨。而“山头鹤唳争回首”和“城南老氐带箭走”则通过具体的场景,传达了战争的紧张和惨烈。最后,诗人通过“扪虱翁”的遗言和“燕山饥鹰”的比喻,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深刻反思。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容和艺术魅力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和对和平的渴望。通过对战争场景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战争残酷性的认识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同时,通过“扪虱翁”的遗言和“燕山饥鹰”的比喻,诗人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深刻反思。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秦鞭断江江逆流”比喻什么? A. 秦国的强大 B. 江河的自然规律 C. 战争的残酷 D. 人民的苦难
“八公草木皆为仇”形容什么? A. 战争的残酷 B. 自然的美丽 C. 人民的团结 D. 敌人的仇恨
“山头鹤唳争回首”形容什么? A. 战场的紧张气氛 B. 自然的和谐 C. 人民的欢乐 D. 敌人的恐惧
“城南老氐带箭走”形容什么? A. 战争的惨烈 B. 人民的勇敢 C. 自然的美丽 D. 敌人的仇恨
“扪虱翁”的遗言是什么? A. 不要让西方的军队东进 B. 要团结一致抵抗敌人 C. 要保护妇人和孩子 D. 要追求和平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