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06:48: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6:48:26
风高月暗水云黄,淮阴夜发朝山阳。
山阳晓雾如细雨,炯炯初日寒无光。
云收雾卷已亭午,有风北来寒欲僵。
忽惊飞雹穿户牖,迅驶不复容遮防。
市人颠沛百贾乱,疾雷一声如颓墙。
使君来呼晚置酒,坐定已复日照廊。
怳疑所见皆梦寐,百种变怪旋消亡。
共言蛟龙厌旧穴,鱼鳖随徙空陂塘。
愚儒无知守章句,论说黑白推何祥。
惟有主人言可用,天寒欲雪饮此觞。
在这个高风、暗月的夜晚,水面上云彩泛黄,淮阴的晨光照耀着山阳。山阳的晨雾如细雨般轻柔,初升的太阳却寒冷无光。到了中午,云雾已散,北风呼啸而来,令人感到寒意逼人。忽然,飞来的冰雹穿透了窗户,迅速而来,不容人们遮挡。市民颠沛流离,商贾纷乱,轰隆一声雷响,犹如倒塌的墙壁。使君的呼唤声传来,晚间宴席开始,坐下时阳光再次照进廊道。让我怀疑所见皆是梦幻,种种变化与怪异随即消散。大家都说蛟龙厌倦了旧穴,鱼与鳖随意迁徙于空旷的塘中。愚蠢的文人无知地守着章句,讨论黑白又能推导出什么吉祥呢?唯有主人说这些都是可以利用的,天寒欲雪,喝这一杯酒吧。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的杰出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的诗歌语言生动,情感真挚,兼具豪放与细腻,深受后世推崇。
创作背景:此诗写作于苏轼被贬谪至黄州期间,正值十月十六日,诗人通过描写当时的自然景象,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借景抒情,表现出对人生变幻无常的感慨。
苏轼的《十月十六日记所见》描绘了一幅生动而复杂的自然图景,展现了诗人细腻的观察力与深邃的思考。诗篇开头,风高月暗的环境烘托出一种阴郁的氛围,而随之而来的晨雾和初日则让人感受到自然的变化与生命的希望。通过对比,苏轼不仅表现了自然的力量,也反映了人们在面对此情此景时的无奈与迷惑。
“忽惊飞雹穿户牖”一句,通过突发的天气变化,展现了人生的不可预测与无常,使人倍感惊恐。接着,诗人描绘了市民的混乱,给人一种紧迫感和动荡感。最后,诗人通过宴饮、梦境与变幻的意象,表达了对现实的思考与释然。整首诗结合了自然景象与人世变迁,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展现了他在逆境中保持乐观的心态。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悟与思考,体现了他在逆境中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十月十六日记所见》的作者是?
诗中提到的“蛟龙”象征着什么?
“市人颠沛百贾乱”中“颠沛”意思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