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1:40: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1:40:57
沉香石
作者: 苏轼
壁立孤峰倚砚长,
共疑沉水得顽苍。
欲随楚客纫兰佩,
谁信吴儿是木肠。
山下曾逢化松石,
玉中还有辟邪香。
早知百和俱灰烬,
未信人言弱胜强。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孤立的山峰,像是倚靠在长长的砚台上,令人怀疑那沉静的水面下藏有顽固的青石。我想跟随楚地的客人佩戴兰花饰物,可谁会相信那吴地的少年却是木制的肠子呢?在山脚下曾见过化为松石的景象,玉石中还有辟邪的香气。早就知道百和之声都已化为灰烬,却不相信人们所说的弱者能胜过强者。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苏轼(1036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歌风格多变,既有豪放奔放的气势,也有细腻婉约的情感,作品广泛涉及诗、词、文、赋等多种文学体裁。
创作背景:
《沉香石》创作于苏轼晚年,反映了他对人生、社会的思考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反思。
这首诗以孤峰为引子,描绘出一种高远的境界。诗中对比了楚国与吴国的文化特色,表现了作者对人事的感慨和对理想的追求。诗的前四句展现了作者的渴望与怀疑,后四句则是一种豁达的智慧与人生哲学。通过对沉水、兰佩、木肠等意象的运用,苏轼表达了对世事的洞察与对人心的思考。他在诗中提到的“早知百和俱灰烬”,不仅是对人世浮华的感叹,也是对自身经历的反思。整首诗既有自然的壮丽,又有深刻的哲理,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对人生的豁达态度。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的哲理思考,反映了他对人事纷扰的感慨与对内心追求的坚守。诗中蕴含着对真与假的辨别,以及对理想与现实的反思。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楚客”是指哪个地区的人?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早知百和俱灰烬”中“百和”指的是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