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沉香石》

时间: 2025-04-26 21:40:57

诗句

壁立孤峰倚砚长,共疑沉水得顽苍。

欲随楚客纫兰佩,谁信吴儿是木肠。

山下曾逢化松石,玉中还有辟邪香。

早知百和俱灰烬,未信人言弱胜强。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1:40:57

原文展示:

沉香石
作者: 苏轼

壁立孤峰倚砚长,
共疑沉水得顽苍。
欲随楚客纫兰佩,
谁信吴儿是木肠。
山下曾逢化松石,
玉中还有辟邪香。
早知百和俱灰烬,
未信人言弱胜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孤立的山峰,像是倚靠在长长的砚台上,令人怀疑那沉静的水面下藏有顽固的青石。我想跟随楚地的客人佩戴兰花饰物,可谁会相信那吴地的少年却是木制的肠子呢?在山脚下曾见过化为松石的景象,玉石中还有辟邪的香气。早就知道百和之声都已化为灰烬,却不相信人们所说的弱者能胜过强者。

注释:

字词注释:

  • 壁立孤峰:壁立,形容山峦陡峭;孤峰,独立的山峰。
  • 砚长:砚台的形状,暗指山的高大与坚固。
  • 沉水:指静止的水面。
  • 楚客:指来自楚国的人,楚地以兰花著称。
  • 吴儿:指来自吴国的少年,吴地以木器著称。
  • 辟邪香:用来驱邪避鬼的香料。
  • 百和:指百种声音,形容繁华的景象。

典故解析:

  1. 楚客与兰佩:楚国以其文化和风俗著称,特别是佩戴兰花象征着高雅。
  2. 吴儿与木肠:吴地的工艺品以木器见长,这里的“木肠”意指虚假与表面。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6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歌风格多变,既有豪放奔放的气势,也有细腻婉约的情感,作品广泛涉及诗、词、文、赋等多种文学体裁。

创作背景:

《沉香石》创作于苏轼晚年,反映了他对人生、社会的思考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孤峰为引子,描绘出一种高远的境界。诗中对比了楚国与吴国的文化特色,表现了作者对人事的感慨和对理想的追求。诗的前四句展现了作者的渴望与怀疑,后四句则是一种豁达的智慧与人生哲学。通过对沉水、兰佩、木肠等意象的运用,苏轼表达了对世事的洞察与对人心的思考。他在诗中提到的“早知百和俱灰烬”,不仅是对人世浮华的感叹,也是对自身经历的反思。整首诗既有自然的壮丽,又有深刻的哲理,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对人生的豁达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壁立孤峰倚砚长:描绘了孤立高耸的山峰,仿佛在依靠着长长的砚台,象征着文人气质。
  2. 共疑沉水得顽苍:水面静谧,令人疑惑,似乎隐藏着顽固的青石,暗示着内心的复杂。
  3. 欲随楚客纫兰佩:表达了想要追随楚地文化的愿望,渴望品味高雅。
  4. 谁信吴儿是木肠:质疑表面现象,讽刺那些虚假的东西。
  5. 山下曾逢化松石:描绘了自然的奇观,传达出变化无常的道理。
  6. 玉中还有辟邪香:玉石象征着珍贵与纯洁,香气则是人们追求的美好。
  7. 早知百和俱灰烬:对世事繁华的无奈感慨,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认知。
  8. 未信人言弱胜强:不相信世俗的看法,强调了内在品质的重要性。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高峰比作砚台,象征文人气质。
  • 对仗:整首诗多处运用对仗,使句式更加工整。
  • 象征:使用兰佩、木肠等象征物,传递深层含义。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的哲理思考,反映了他对人事纷扰的感慨与对内心追求的坚守。诗中蕴含着对真与假的辨别,以及对理想与现实的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孤峰:象征孤独与高洁。
  • 沉水:象征内心的宁静与复杂。
  • 兰佩:象征高雅的追求。
  • 辟邪香:象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楚客”是指哪个地区的人?

    • A. 齐国
    • B. 楚国
    • C. 吴国
    • D. 晋国
  2.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对自然的赞美
    • B. 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 C. 对爱情的追求
    • D. 对历史的回忆
  3. “早知百和俱灰烬”中“百和”指的是什么?

    • A. 各种声音
    • B. 各种花卉
    • C. 各种情感
    • D. 各种食物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前赤壁赋》:苏轼的另一篇经典,表达了对历史与自然的思考。
  • 《水调歌头》:另一首著名的词,表现了对人生的感慨。

诗词对比:

  • 《登高》(王之涣):同样表现壮丽山河,但情感基调更为悲壮。
  • 《赠花卿》(杜甫):表达对友情与人情的珍视,情感更为细腻。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苏轼全集》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
  • 《宋代文学与文化》

相关查询

答李仲弘写怀次韵 渐老 春暮有感(二首) 春日白门写怀用高季迪韵(五首) 用前韵书事 江畔寻花偶成(二首) 寓江宁村居病起写怀(十首) 寓江宁村居病起写怀(十首) 晚春(三首)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心字底的字 龠字旁的字 推燥居湿 尊官 物竞天择 鼎字旁的字 自字旁的字 黽字旁的字 析析 峭立 涳蒙 泼冷水 玩日愒时 泥涂曳尾 奉箕箒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