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3:38: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3:38:24
题钱仑仙㸐烛修书图 作者: 曾国藩 〔清代〕
腐叟音尘湮,千载无完史。
断代自班生,鈲摫破大体。
茂先赏三志,编摩或索米。
旧书留衅瑕,但为吴生诋。
数贤不足珍,除外况靡靡。
圣代盛文章,群英躐前轨。
殷鉴曩成编,唐经今继美。
磊磊南董伦,彯缨足幡纚。
钱子邦之良,弱冠捋金紫。
泾渭原胸中,衮鈇极笔底。
朝踏东华路,柴车等败屣。
夜归南窗下,椽烛照大几。
一字褒幽潜,片言殛奸宄。
曲直在豪端,谁能矜爪觜。
我亦载笔臣,大弨久复弛。
三载糜官钱,甑尘亦莫洗。
披图聊粲然,作诗一洒耻。
诗中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文人的困境。作者感慨历史的记载不全,千年间没有完美的史书,历史的断代使得许多成就被忽视。虽然有些古人受到奖赏,但仍然难以保存完整的文化遗产。旧书留下了瑕疵,只因被后人贬低。许多贤者的功绩不被珍重,尤其在这个盛世中,群英荟萃,才华横溢。
诗人感慨,古代典籍的价值在于借鉴,今人仍然应当努力学习。早晨在东华路上行走,夜晚归来时在南窗下读书,烛光下照亮书桌。一字一句都蕴含着深意,言辞中直指不义之事,正邪之分在豪杰之间,谁能真正把握。
作者自己身为文人,经历了风雨,三年的官场生涯也未能洗净心中的尘埃。披图之后感到愉悦,写下此诗以抒发心中之耻。
曾国藩(1811-1872),清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书法家。他以维新和洋务运动闻名,对中国近代史有重要影响。他的诗词常表现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文化的珍视。
此诗创作于曾国藩的晚年,正值清代末期,社会动荡,文人对于历史和现实有着深刻的思考。他对文化的敬畏以及对历史记载的反思,反映了他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忧虑。
这首诗以其深刻的历史感和哲理性引人注目。曾国藩通过对历史的反思,表达了对文化传承的重视。诗中充满了对古代文人的敬仰,同时也不乏对当代文人现实困境的感慨。整首诗语言凝练,意象丰富,展示了诗人的深厚文化底蕴。
诗的开头部分,以“腐叟音尘湮,千载无完史”开篇,便揭示了历史的无情与文化的脆弱。接着,他通过对古代文人及其作品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历史的敬意和对当下文人困境的无奈。诗中提到的“朝踏东华路,柴车等败屣”,更是映射出他对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反映了文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复杂与艰难。
在情感上,曾国藩对历史有着悲悯的态度,他意识到文化的传承与个人的努力之间的矛盾,表现出一种对时局的失望与无奈,同时也不乏对未来的希望。整首诗在细腻的情感中流露出作者对文化与历史的敬畏之心,给读者留下深刻的思考。
整首诗的核心思想是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历史遗失和文化传承的深切忧虑,同时也反映了他作为文人的自省与无奈。
诗中提到“千载无完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对历史的骄傲
B. 对历史的无奈
C. 对历史的遗憾
D. 对历史的冷漠
诗中“朝踏东华路”寄予了怎样的理想?
A. 追求功名
B. 追求真理
C. 追求财富
D. 追求爱情
诗人提到的“泾渭”指的是什么?
A. 人生的选择
B. 文化的传承
C. 正邪之分
D.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