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二月十八日过邑有感二首》

时间: 2025-04-21 03:29:19

诗句

说著时难心自寒,斜阳焦土更无边。

故家空梦莺花地,残户不成蚕麦天。

造物未应终绝物,今年莫省是何年。

郁攸独免侵乡校,也向斯文要结缘。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1 03:29:19

原文展示:

二月十八日过邑有感二首
作者: 陈著

说著时难心自寒,
斜阳焦土更无边。
故家空梦莺花地,
残户不成蚕麦天。
造物未应终绝物,
今年莫省是何年。
郁攸独免侵乡校,
也向斯文要结缘。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时事的感慨和个人的忧伤。诗人说,眼下的时局让人心寒,夕阳下的焦土无边无际,仿佛一片荒凉。故乡的美好记忆在梦中闪现,然而现实中已是残破不堪,无法丰收。造物主似乎不应绝对地抛弃万物,今年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年头?虽然郁攸(他乡)没有被乡校侵扰,但我仍希望能够与文雅之事结下缘分。


注释:

  • 说著:感叹,表示言谈之间的痛苦。
  • 时难:时局艰难,社会动荡。
  • 心自寒:内心感到寒冷,形容忧伤。
  • 斜阳:夕阳,象征时间流逝与光阴的无情。
  • 焦土:干枯的土地,象征荒凉与贫瘠。
  • 故家:故乡,指诗人曾生活的地方。
  • 莺花地:美丽的故乡,象征春天的生机。
  • 残户:破旧的房屋,象征衰败的景象。
  • 蚕麦天:原本丰收的季节,指农作物的兴旺。
  • 造物:造物主,指自然或神明。
  • 莫省:不要轻视。
  • 郁攸:他乡,远离故土。
  • 乡校:指乡里学校,象征知识与文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著,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以诗歌见长,常表达对社会和家庭的忧虑。其作品多反映生活困境与人情冷暖,风格沉郁。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社会动荡之际,诗人游历他乡,感受到故乡的荒凉与个人的失落,内心感慨良多,因而作此诗以抒发情感。


诗歌鉴赏:

《二月十八日过邑有感二首》是一首充满了对故乡思念与对现实感慨的诗作。诗中通过对夕阳、焦土和故乡的描绘,展示了一幅凄凉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开篇的“说著时难心自寒”,直接点出诗人对当下社会的失望与悲伤。

在诗的中间部分,诗人回忆起故乡的美好,描绘“莺花地”的景象,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突显出故乡的破败与梦境中的美好。后面的“造物未应终绝物”则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与希望,尽管现实残酷,依然不愿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最后一句“也向斯文要结缘”则展现了诗人对文化和知识的渴望,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尽管环境艰难,仍希望能够通过文雅的事物来获得心灵的慰藉。这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能够引发读者对生活的深思与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说著时难心自寒:意指在艰难的时局中,内心感到无比寒冷。
  2. 斜阳焦土更无边:夕阳下的荒土象征着无尽的苦难与失落。
  3. 故家空梦莺花地:回忆中的故乡美好与现实的破败形成鲜明对比。
  4. 残户不成蚕麦天:破败的房屋和无法丰收的田地,表达了对过往繁荣的惋惜。
  5. 造物未应终绝物:希望造物主不会抛弃万物,暗示对未来的期待。
  6. 今年莫省是何年:对今年的迷惑与不安。
  7. 郁攸独免侵乡校:在他乡没有受到乡里的文化侵扰,体现出一种自我保护。
  8. 也向斯文要结缘:期望与文化相结缘,寻求精神寄托。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夕阳和焦土比作内心的孤寂。
  • 对比:故乡的美好与现实的破败形成对比,增强情感的冲击力。
  • 拟人:将造物主拟人化,表现出对自然的敬畏与期待。

主题思想:这首诗表达了对时局的深刻感慨、对故乡的怀念与对未来的希望,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切思考和对文化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斜阳:象征时间的流逝,带来无奈与伤感。
  2. 焦土:象征荒凉与绝望,反映出社会的动荡。
  3. 莺花地:象征故乡的美好与生机,强调对美好过去的怀念。
  4. 残户:象征失落与衰退,表达对现实的无奈。
  5. 乡校:象征文化与知识,体现出对教育的重视与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时难”指的是?

    • A. 时间流逝
    • B. 社会动荡
    • C. 个人困境
    • D. 天气变化
  2. “故家空梦莺花地”中“莺花地”象征什么?

    • A. 贫瘠的土地
    • B. 美好的故乡
    • C. 未来的希望
    • D. 个人的悲伤
  3. “造物未应终绝物”中,诗人表达了对未来的什么情感?

    • A. 绝望
    • B. 忍耐
    • C. 希望
    • D. 疲惫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同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时局的忧虑。
  • 李白《庐山谣》:对自然与人情的深刻感悟。

诗词对比

  • 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对比,二者都表现对故乡的思念,但前者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后者则更关注于社会的变迁与自然的生机。

参考资料:

  1. 《宋代诗人研究》 - 研究宋代诗人的生平与作品。
  2. 《古诗词鉴赏》 - 解析古诗词的技巧与方法。

相关搜索

相关查询

摸鱼儿 摸鱼儿 春游 摸鱼儿 摸鱼儿十首 其四 摸鱼儿 丁煦洲先生索题某司马湖庄福隐图 摸鱼儿 送春 摸鱼儿 其一 送春寄内,即答友人问讯近况 摸鱼儿 集米山堂观剧 摸鱼儿(春光) 摸鱼儿 九月十五夜对月,送外之楚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隆施 野鬼孤魂 马字旁的字 包含攘的成语 采字头的字 小字头的字 百媚千娇 涩难 逢年过节 言传身教 干字旁的字 开路先锋 公勤 县象 包含藉的成语 瓜字旁的字 危急关头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