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伤情怨(林钟)》

时间: 2025-05-07 01:02:05

诗句

枝头风势渐小。

看暮鸦飞了。

又是黄昏,闭门收返照。

江南人去路缈。

信未通、愁已先到。

怕见孤灯,霜寒催睡早。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1:02:05

伤情怨(林钟)

作者:周邦彦 〔宋代〕

类型:古诗词

原文展示:

枝头风势渐小。看暮鸦飞了。
又是黄昏,闭门收返照。
江南人去路缈。信未通愁已先到。
怕见孤灯,霜寒催睡早。

白话文翻译:

树梢上的风势逐渐减弱,傍晚的乌鸦已经飞走。
又是一个黄昏,我闭上门,收起阳光的余辉。
江南的人离去,路途渺茫。信没有送到,忧愁却已先来。
害怕看到孤独的灯光,寒霜催促我早早入睡。

注释:

  • 枝头:树枝的顶端,指代自然环境。
  • 风势渐小:风的力量逐渐减弱,暗示安静的黄昏。
  • 暮鸦飞了:黄昏时,乌鸦飞回巢中,象征归属和孤独。
  • 江南人去路缈:江南的朋友离去,路途渺茫,表达思念。
  • 信未通愁已先到:信件尚未到达,愁苦却已降临,体现内心焦虑。
  • 孤灯:象征孤独和寂寞。
  • 霜寒催睡早:寒霜的到来让人早早入睡,暗示冬的严寒和孤独。

典故解析:

该诗并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表现的主题与古代文人的孤独情怀相契合,表现了对逝去时光和离别的感慨。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周邦彦(1056年-1121年),字美成,号清真,宋代著名词人,以精致的词风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著称,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自然描写。
  •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周邦彦晚年,背景可能与个人生活经历、社会动荡及对故人的思念有关。

诗歌鉴赏:

《伤情怨》是一首抒情诗,表达了作者在黄昏时分的孤独与哀愁。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如微风、暮鸦、黄昏,营造了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随着黄昏的到来,作者的思绪也随之沉重,感受到朋友的远离与信件未达的惆怅。尤其是最后两句,"怕见孤灯,霜寒催睡早",既描绘了寒冷的冬夜,也传达出对孤独的恐惧和对温暖的渴望。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枝头风势渐小”:描绘黄昏时分,风轻轻吹拂,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2. “看暮鸦飞了”:乌鸦归巢,暗示日落和归属感。
    3. “又是黄昏,闭门收返照”:黄昏降临,闭门不出,象征内心的封闭和孤独。
    4. “江南人去路缈”:思念远方的朋友,路途遥远,表达了作者的忧伤。
    5. “信未通愁已先到”:信未送达,忧愁却已先行,表现了思念的迫切。
    6. “怕见孤灯,霜寒催睡早”:害怕孤灯的陪伴,早早入睡,体现了对孤独的无奈。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孤灯”比作孤独的象征。
    • 对仗:如“信未通愁已先到”中“信”和“愁”的对比。
    • 拟人:用“霜寒催睡早”赋予自然以情感。
  • 主题思想: 主题围绕着孤独与思念,通过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的结合,展现了作者对过往的怀念与对离别的伤感。

意象分析:

  • :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暮鸦:代表归属与孤独,暗示着离别。
  • 孤灯:象征孤寂与思念,映照出内心的孤独感。
  • 霜寒:体现季节的变化,暗示生命的冷清。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1. 诗中“江南人去路缈”指的是什么?

      • A. 朋友的远离
      • B. 旅行的乐趣
      • C. 江南的风景
      • D. 聚会的欢乐
    2. “怕见孤灯,霜寒催睡早”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温暖的渴望
      • B. 对孤独的恐惧
      • C. 对未来的期待
      • D.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

  1. A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纳兰性德的《木兰花慢》
  • 诗词对比

    • 周邦彦的《伤情怨》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均表达了对失去和孤独的感慨,但周邦彦更多地通过自然景象来传达情感,而李清照则更多地描写内心的细腻情绪。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

相关查询

腊中步月二绝 腊月二十五夜 苦笋用前韵 苦笋 九州山僧房 九月一日侍老人游洞霄宿超然馆闻钟 九月十八日夜泊刘郎浦二绝 九日复口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金章紫绶 包含厚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爷的词语有哪些 亚热带 用字旁的字 干霄凌云 頁字旁的字 丶字旁的字 低低切切 鸥鹭忘机 尽情尽理 阿非利坎人 星者 通望 自字旁的字 枕黮藉糟 衣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