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8:29: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8:29:29
扫退蜣螂枕败墙,一朝何止九回肠。
睡馀扪虱沉沉坐,偏觉人间白昼长。
将蜣螂扫去,靠在败坏的墙上,心中一朝的忧愁何止九次翻腾。
睡余之时,手指抓虱沉沉坐着,偏偏觉得人间的白昼显得格外漫长。
此诗并未直接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九回肠”是常见的成语,用来形容因思虑而感到痛苦,通常用来表达离愁别恨的心情。
文天祥(1236年-1283年),字履善,号文山,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因其在抗元斗争中的英勇表现,文天祥被后人尊称为“忠臣”的典范。他的诗歌以豪放、悲壮著称,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及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此诗创作于元朝对南宋的侵略时期,文天祥在战乱中的心境和对国家沦陷的忧虑使他创作了许多反映痛苦和坚持的诗篇。这首诗表达了他内心的矛盾和对生活的无奈。
文天祥的《至扬州 其十三》通过两联描绘了诗人内心的忧虑与孤独,展现了他在战乱背景下的沉重心情。首联“扫退蜣螂枕败墙”以细腻的生活细节描写开始,蜣螂的扫除不仅是物理上的清理,更象征着对生活中不洁与衰败的无奈。接着“九回肠”则是强烈的情感宣泄,强调了内心忧愁的反复和深沉。
次联“睡馀扪虱沉沉坐”通过描绘诗人清醒后无所事事的状态,展现了对生活的无聊与消沉。此时的“沉沉坐”显得格外沉重,仿佛在表达对未来的迷茫。最后一句“偏觉人间白昼长”则以长日的感受,突出了时间的无尽与内心的孤寂,仿佛在感叹生存的艰辛和无奈。
整体而言,此诗以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意象,反映了作者对国家、个人命运的深切思考,以及对抗争与现实的复杂感受。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在乱世中的无奈与愁苦,展现了对生活的深切思考和对未来的迷茫,同时也反映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执着。
诗中“蜣螂”象征什么?
诗人感到“人间白昼长”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