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24: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24:55
凤楼琪树,惆怅刘郎一去。正春深,洞里愁空结,人间信莫寻竹疏斋殿迥,松密醮坛阴。倚云低首望,可知心。步虚坛上,绛节霓旌相向。引真仙,玉佩摇蟾影,金炉袅麝烟露浓霜简湿,风紧羽衣偏。欲留难得住,却归天。
在华丽的楼阁和美丽的树木下,心中充满惆怅,思念那位离去的刘郎。此时正值春深,洞府中愁绪满怀,人世间再也找不到那个竹篱笆旁的清幽小院,松树密布,祭坛的阴影笼罩。倚靠在云端,低头凝望,能否知晓我的心意?在虚无的坛上,彩旗迎风交错。引领真仙降临,玉佩摇曳着月影,香炉里袅袅的麝香烟雾弥漫,露水凝结如霜,寒风紧逼,轻盈的羽衣被吹得偏移。想要留住这难得的时光,却终究要归于天际。
鹿虔扆(约770-835年),唐代诗人,以道教思想为背景,作品多描写山水和隐逸生活,抒发个人情感,具有较强的个性化风格。
《女冠子》创作于唐代,诗人受道教文化影响,表达了对自由与理想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友人或爱情的思念之情。通过对春天的描写,反映了生命的流逝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女冠子》是一首充满感伤与哲理的古诗,鹿虔扆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被春光笼罩却又感到孤独的场景。诗中通过对凤楼、琪树的描写,营造出一个美丽的意境,而随之而来的却是对刘郎的惆怅,让人感受到一种失落的情绪。
春天的深处,诗人站在洞府中,愁绪如同春雨般渗透,形成了一种难以言说的寂寞。诗中提到的“竹疏斋殿迥”和“松密醮坛阴”,不仅描绘了一个隐逸的环境,也暗示了内心的孤独与对美好生活的追寻。倚云低首的意象,表现出一种无奈与期待,似乎在渴望与刘郎之间能有更多的交流。
随着诗的推进,步虚坛上的绛节霓旌象征着对理想与超凡生活的追求。引真仙、玉佩、金炉等意象,充满了道教文化的色彩,展现了作者对超脱世俗的渴望。然而,最后的“欲留难得住,却归天”,则是对人生无常的深刻反思,承载着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感慨。
整首诗在情感的起伏中,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索以及对理想的追求,展示了唐代诗歌的深刻内涵和丰富情感。
凤楼琪树,惆怅刘郎一去:
正春深,洞里愁空结:
人间信莫寻竹疏斋殿迥,松密醮坛阴:
倚云低首望,可知心:
步虚坛上,绛节霓旌相向:
引真仙,玉佩摇蟾影:
金炉袅麝烟露浓霜简湿,风紧羽衣偏:
欲留难得住,却归天: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与内心的孤独,展现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对逝去时光的感慨。诗人在追求自由与理想的道路上,感受到人生的无常与孤独,反映出唐代诗歌中对个人情感与哲理思考的深刻关注。
《女冠子》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杜甫
C. 鹿虔扆
D. 白居易
诗中提到的“霓旌”象征什么?
A. 战争
B. 祭祀与理想
C. 生活的艰辛
D. 自然景色
诗中“欲留难得住,却归天”的意思是?
A. 想留住美好却无法实现
B. 实现了理想
C. 对未来的期待
D. 生活的安逸
与鹿虔扆的《女冠子》相比,李白的《静夜思》同样表达了对人的思念与孤独,但李白更侧重于夜晚的孤独感,而鹿虔扆则在春天的背景下,融入了道教的理想与对生活的哲思,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和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