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寄无可上人》

时间: 2025-04-23 11:35:43

诗句

十二门中寺,诗僧寺独幽。

多年松色别,后夜磬声秋。

见世虑皆尽,来生事更修。

终须执瓶钵,相逐入牛头。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11:35:43

原文展示:

寄无可上人
作者:姚合 〔唐代〕
十二门中寺,诗僧寺独幽。
多年松色别,后夜磬声秋。
见世虑皆尽,来生事更修。
终须执瓶钵,相逐入牛头。


白话文翻译:

在这座寺庙里,只有诗僧的居所显得格外幽静。
与松树相伴多年,已然别离,夜晚的磬声在秋天里回响。
看尽了世间的忧虑,来生的事务更需要修行。
最终还是要执着于手中的瓶子和钵盂,追随入牛头的境界。


注释:

字词注释:

  • :指寺庙。
  • 诗僧:以诗歌为业的僧人。
  • 松色:松树的绿色,象征清幽与宁静。
  • 磬声:寺庙中用来召集信徒的磬的声音。
  • 牛头:指的是一种禅宗境界,来源于禅宗的经典,象征着入道的状态。

典故解析:

“牛头”在唐代禅宗中是一个重要的象征,代表着追求解脱与悟道的过程。传统上,牛头指的是“牛头山”,是一个著名的禅宗道场,寓意着对心灵的探索与修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姚合(约818年-约886年),字子云,号楚客,唐代诗人,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社会动荡、士人多求隐退的背景下,诗人寄情于禅宗,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超脱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诗歌鉴赏:

《寄无可上人》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烦恼的放弃。开头两句描绘了寺庙的静谧,诗僧的孤独,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心态。接下来的两句通过“见世虑皆尽”表达了诗人对世间烦恼的透彻理解以及对未来修行的期待,显示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

最后两句则回归到对修行的思考,暗示了人生的最终归宿与追求。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景物的描写,结合自身的情感,展现了对禅宗的理解与对内心宁静的渴望。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体现了唐代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十二门中寺,诗僧寺独幽。”
    描述了寺庙的环境,强调诗僧的隐逸,与其他寺庙相比,这里显得格外清幽,突出了诗人的孤独感。

  2. “多年松色别,后夜磬声秋。”
    表达了与松树相伴的岁月,松树的色彩在秋夜中显得愈发沉静,磬声的回响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季节的变迁。

  3. “见世虑皆尽,来生事更修。”
    体现了诗人对世俗烦恼的超脱,表示对来生修行的期待,表现出内心的宁静与追求。

  4. “终须执瓶钵,相逐入牛头。”
    结尾句强调了修行的必要性,暗示着人生的最终目标是追求真理与解脱,牛头象征着禅宗的领悟与修为。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对比与象征的手法。通过对寺庙幽静环境和世俗繁杂生活的对比,揭示出诗人对内心宁静的渴望;“瓶钵”作为修行的象征,传达出对信仰的执着。

主题思想:
整首诗体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对世俗烦恼的超脱,以及对人生修行的执着追求,传达出一种宁静致远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寺庙:象征修行与内心的宁静。
  • 松树:象征坚韧与长久的陪伴。
  • 磬声:象征宗教仪式与内心的觉醒。
  • 瓶钵:象征修行者的生活与信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诗僧”是指什么样的人?
    A. 以诗歌为生的僧人
    B. 专注于绘画的僧人
    C. 研究佛经的僧人
    D. 讲述故事的僧人

  2. “相逐入牛头”中的“牛头”象征什么?
    A. 某个地方
    B. 禅宗的领悟
    C. 诗人的家乡
    D. 生活的烦恼

答案:

  1. A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夜泊牛津》杜甫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鹿柴》对比,二者都表现了隐逸生活的主题,但王维更着重自然之美,而姚合则在内心修行与世俗烦恼之间寻找平衡。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辞典》
  • 《姚合诗集》

相关查询

浣溪沙 青竹著红衣裙立红荷中制为图索题 浣溪沙 浣溪沙·梅花 浣溪沙 初夏晚景 浣溪沙 其三 秋心 浣溪沙 浣溪沙 再游黄山三首 浣溪沙 浣溪沙三十八首 其四 浣溪沙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倚酒三分醉 兀字旁的字 禾字旁的字 提土旁的字 铜壶漏断 包含本的成语 思若涌泉 秃宝盖的字 示字旁的字 吃瓦片儿 力透纸背 锦绣河山 殴蛇 毛骨森竦 购办 剪纸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