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1:35: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11:35:43
寄无可上人
作者:姚合 〔唐代〕
十二门中寺,诗僧寺独幽。
多年松色别,后夜磬声秋。
见世虑皆尽,来生事更修。
终须执瓶钵,相逐入牛头。
在这座寺庙里,只有诗僧的居所显得格外幽静。
与松树相伴多年,已然别离,夜晚的磬声在秋天里回响。
看尽了世间的忧虑,来生的事务更需要修行。
最终还是要执着于手中的瓶子和钵盂,追随入牛头的境界。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牛头”在唐代禅宗中是一个重要的象征,代表着追求解脱与悟道的过程。传统上,牛头指的是“牛头山”,是一个著名的禅宗道场,寓意着对心灵的探索与修行。
作者介绍:
姚合(约818年-约886年),字子云,号楚客,唐代诗人,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社会动荡、士人多求隐退的背景下,诗人寄情于禅宗,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超脱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寄无可上人》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烦恼的放弃。开头两句描绘了寺庙的静谧,诗僧的孤独,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心态。接下来的两句通过“见世虑皆尽”表达了诗人对世间烦恼的透彻理解以及对未来修行的期待,显示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
最后两句则回归到对修行的思考,暗示了人生的最终归宿与追求。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景物的描写,结合自身的情感,展现了对禅宗的理解与对内心宁静的渴望。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体现了唐代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逐句解析:
“十二门中寺,诗僧寺独幽。”
描述了寺庙的环境,强调诗僧的隐逸,与其他寺庙相比,这里显得格外清幽,突出了诗人的孤独感。
“多年松色别,后夜磬声秋。”
表达了与松树相伴的岁月,松树的色彩在秋夜中显得愈发沉静,磬声的回响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季节的变迁。
“见世虑皆尽,来生事更修。”
体现了诗人对世俗烦恼的超脱,表示对来生修行的期待,表现出内心的宁静与追求。
“终须执瓶钵,相逐入牛头。”
结尾句强调了修行的必要性,暗示着人生的最终目标是追求真理与解脱,牛头象征着禅宗的领悟与修为。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对比与象征的手法。通过对寺庙幽静环境和世俗繁杂生活的对比,揭示出诗人对内心宁静的渴望;“瓶钵”作为修行的象征,传达出对信仰的执着。
主题思想:
整首诗体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对世俗烦恼的超脱,以及对人生修行的执着追求,传达出一种宁静致远的情感基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诗僧”是指什么样的人?
A. 以诗歌为生的僧人
B. 专注于绘画的僧人
C. 研究佛经的僧人
D. 讲述故事的僧人
“相逐入牛头”中的“牛头”象征什么?
A. 某个地方
B. 禅宗的领悟
C. 诗人的家乡
D. 生活的烦恼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鹿柴》对比,二者都表现了隐逸生活的主题,但王维更着重自然之美,而姚合则在内心修行与世俗烦恼之间寻找平衡。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