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54: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54:20
今岁天公大有情,一冬无雪又春晴。
红梅但觉飞香久,绿草何曾借雨生。
双燕翅如迎晓日,百花心更望清明。
风光如此须行乐,莫管头颅白几茎。
今年的天公真是太有情了,整个冬天没有一场雪,如今春光明媚。红梅花香气扑鼻,绿草又怎能指望雨水滋润呢?双燕的翅膀好似迎接晨曦,百花的心更是期待着清明时节。眼前的美好风光,应该尽情享受,不必在意头发白了几根。
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子才,清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他是“桐城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文学应以自然、真实为本。他的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和自然景色,风格清新脱俗。
《春晴》创作于春季,反映了作者对春天气候变化的感受,以及对生活乐趣的追求。袁枚在清代社会动荡的背景下,提倡个人情感的表达,倾向于享受生活中的美好瞬间。
《春晴》是一首充满春天气息的诗作,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与生命的蓬勃。诗人以“今岁天公大有情”开篇,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与感激。整个冬天没有雪,春天的到来显得格外珍贵,这种特殊的气候让红梅的香气愈加浓郁,绿草的生长也显得更为珍惜。诗中“双燕翅如迎晓日”描绘出春天生机勃勃的画面,燕子归来象征着春天的到来,生动而富有活力。最后一句“莫管头颅白几茎”引发人对人生短暂的思考,鼓励人们在美好的时光里尽情享乐,不必顾忌衰老的迹象,体现了诗人对人生态度的洒脱。整首诗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哲理性。
整首诗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对生活美好的享受,以及对衰老的洒脱态度,鼓励人们珍惜当下,享受生活。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袁枚的《春晴》更注重自然景色的描写和对生活的享受,而李白则更强调豪放与饮酒的洒脱。两者都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但方式和情感基调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