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2:14: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2:14:11
幽居不称在长安,沟浅浮春岸雪残。
板屋渐移方带野,水车新入夜添寒。
名如有分终须立,道若离心岂易宽。
满眼尘埃驰骛去,独寻烟竹剪渔竿。
隐居在外乡,与长安的繁华相比并不称心,
小沟水浅,春天的岸边雪还未融化。
简陋的小屋逐渐向野外迁移,
夜晚的水车声带来了更多的寒意。
名声如有缘分终会显现,
但如果心离得远,岂能轻易宽慰?
满眼都是尘埃飘散而去,
我独自寻求烟竹,剪下渔竿。
郑谷(约842年-约909年),字子真,号青山,唐代诗人。他的诗主要以描写山水、田园生活为主,风格清新自然,常表现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宣义里舍冬暮自贻》写于郑谷晚年,诗中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思考与感悟。通过描绘冬日的寒冷和内心的孤独,表现了对名利的淡泊与对自然的向往。这首诗反映了他在隐居生活中所感受到的惆怅和思索。
郑谷的《宣义里舍冬暮自贻》是一首蕴含深思的诗作,诗中通过对隐居生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孤独。开篇“幽居不称在长安”,便流露出对繁华生活的厌倦,隐居的选择并未能带给他内心的满足,反而让他感受到一种失落与无奈。接下来的描写“沟浅浮春岸雪残”,则通过对自然景象的刻画,进一步渲染了寒冷和孤独的氛围。
“板屋渐移方带野”一句,描绘了生活的简朴与艰辛,简陋的板屋在冬季的寒风中显得更加脆弱。水车“新入夜添寒”,不仅是对生活环境的写实,更是对心境的一种映射。夜晚的寒冷与孤独交织在一起,使得诗人的心情愈显沉重。
后半部分的“名如有分终须立,道若离心岂易宽”,则是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名声的显露与内心的离愁在此交汇,诗人意识到,名与利的追逐是无止境的,而心灵的距离却是难以弥补的。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极具细腻,勾勒出了一幅冷清的冬日图景,以及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宁静。通过对自然的观察与生活的反思,郑谷传达了对名利的不屑与对自然的向往,展现了他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整首诗表达了对名利的淡漠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人在自然的宁静中反思内心的孤独和人生的意义,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考。
诗中提到的“长安”指的是:
A. 一种心情
B. 唐代的都城
C. 一种植物
答案:B
“板屋渐移方带野”中“板屋”象征:
A. 豪华生活
B. 贫困与简陋
C. 诗人的心情
答案:B
诗的主题主要是:
A. 对名利的追求
B. 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C. 对战争的反思
答案:B
以上内容为对郑谷《宣义里舍冬暮自贻》的全面解析与赏析,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深意与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