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9:23: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9:23:36
赠刘神童(六岁及第)
作者: 郑谷 〔唐代〕
习读在前生,僧谈足可明。
还家虽解喜,登第未知荣。
时果曾沾赐,春闱不挂情。
灯前犹恶睡,寤语读书声。
全诗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刘神童的祝贺和期许。诗人提到刘神童在前世就勤奋读书,和尚的谈话也让他明白了许多道理。虽然回到家中他的父母非常高兴,但他自己却不太清楚登科的名誉到底意味着什么。此时他曾经得到过赐予,参加春闱考试时也没有过多的情感。即使在灯下读书,他仍然觉得困倦,耳边回响着清醒时读书的声音。
郑谷(约公元 840 - 901 年),字穆之,号逸人,唐代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善于描写人情世态和自然景色,尤其以五言诗见长。
这首诗创作于郑谷得知刘神童六岁即中第的消息后,表达了对年轻才俊的赞美和期许,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科举制度和读书人生活的思考。
这首《赠刘神童》展现了郑谷对年轻才俊的赞美与寄希望于未来的情感。开篇“习读在前生”便引入了刘神童的勤奋读书之路,强调了他早前的努力。接着,诗人以“僧谈足可明”来表明对智慧的追求,暗示刘神童的成长不仅源于书本知识,也得益于他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
“还家虽解喜,登第未知荣”,诗中透出一种细腻的情感,虽然家人欢喜,但孩子自己却未必理解什么是荣耀,这种反差让人感受到小小年纪的迷茫与期盼。在后面的“时果曾沾赐”,诗人回忆起曾经的荣宠,而“春闱不挂情”则表现出一种淡然的态度,面对即将到来的考试,他并不焦虑,甚至无所谓。
最后两句“灯前犹恶睡,寤语读书声”更是传达出勤奋读书的意志,尽管困倦,仍旧坚持学习,表现出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整首诗结构紧凑,通过对比与反思,展现了对年轻人的期待以及对知识的尊重。
整首诗通过描绘刘神童的学习生活,表现出对知识的重视与对未来的期待,同时也反映了对年轻人的关爱与期望。诗歌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主题:勤奋学习和对智慧的追求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
诗中提到刘神童几岁时即中第?
“习读在前生”中的“习读”是什么意思?
诗人在诗中表现出对刘神童的什么情感?
比较《赠刘神童》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二者都展现了对未来的期望与对知识的追求,但郑谷的诗更侧重于对年轻才俊的祝贺,而王之涣则强调了视野的开阔与壮志未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