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6:44: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6:44:24
渔家傲
作者: 赵汝茪 〔宋代〕
深意缠绵歌宛转。
横波停眼灯前见。
最忆来时门半掩。
春不暖。
梨花落尽成秋苑。
叠鼓收声帆影乱。
燕飞又趁东风软。
目力漫长心力短。
消息断。
青山一点和烟远。
整首诗意缠绵,歌声宛转动人。灯前的景象在眼前停留,最让我怀念的,是那扇半掩的门。春天不再温暖,梨花已落,变成了秋天的景象。鼓声渐渐收敛,帆影摇曳不定。燕子飞翔,正好趁着东风的柔软。目光虽远,心力却显得短暂。音信已经断绝,远处的青山与烟雾融为一体。
诗中提到的梨花、燕子等意象,常与春天、青春、爱情关联,表现了作者对往昔的怀念及对现实的无奈。这些意象在古诗词中具有广泛的文化背景,常用来表达对逝去时光的惋惜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赵汝茪(约1085年-约1165年),字子美,号庵士,宋代诗人。他的诗风细腻、婉约,擅长描写自然景物与人情,作品中常流露出对生活的感慨与思考。
《渔家傲》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的年代。诗人在这样的背景下,借助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情感,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
赵汝茪的《渔家傲》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词作,细腻地描绘了春天的美好与秋天的凋零,表现了作者对过去的追忆与对未来的迷茫。开头几句“深意缠绵歌宛转”,便把读者带入一种柔和而深邃的情绪中,仿佛能听到那动人的歌声在耳边回响。随着诗句的推进,灯前的景象和半掩的门,勾起了对往昔的深切怀念,春天的温暖已不复存在,梨花的凋落更是令人唏嘘。
在诗的后半部分,叠鼓声与帆影的描写,象征着生命的流动与变幻,而燕子飞舞于东风之中,则意味着希望和生机的再次来临。然而,随着“目力漫长心力短”的感叹,诗人内心的疲惫与失落逐渐浮出水面,音信的断绝仿佛昭示着人与人之间的疏远和无奈。最后一句“青山一点和烟远”将整首诗的意境推向了深远,既有对自然的描写,也有对人心的思索,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迷茫与期盼。诗人通过个人情感映射了更广泛的社会现象,展现了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渔家傲》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梨花”象征什么?
“目力漫长心力短”表达了什么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