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4:26:50
数载乐幽幽,欲逃寒暑逼。
不求名与利,犹恐身心役。
苦志慕黄庭,殷勤求道迹。
阴功暗心修,善行长日积。
世路果逢师,时人皆不识。
我师机行密,怀量性孤僻。
解把五行移,能将四象易。
传余造化门,始悟希夷则。
服取两般真,从头路端的。
烹煎日月壶,不离乾坤侧。
至道眼前观,得之元咫尺。
真空空不空,真色色非色。
推倒玉葫芦,迸出黄金液。
紧把赤龙头,猛将骊珠吸。
吞归脏腑中,夺得神仙力。
妙号一黍珠,延年千万亿。
同途听我吟,与道相亲益。
未晓真黄芽,徒劳游紫陌。
把住赤乌魂,突出银蟾魄。
未省此中玄,常流容易测。
三天应有路,九地终无厄。
守道且藏愚,忘机要混迹。
群生莫相轻,已是蓬莱客。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14:26:50
作者: 吕岩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数载乐幽幽,欲逃寒暑逼。
不求名与利,犹恐身心役。
苦志慕黄庭,殷勤求道迹。
阴功暗心修,善行长日积。
世路果逢师,时人皆不识。
我师机行密,怀量性孤僻。
解把五行移,能将四象易。
传余造化门,始悟希夷则。
服取两般真,从头路端的。
烹煎日月壶,不离乾坤侧。
至道眼前观,得之元咫尺。
真空空不空,真色色非色。
推倒玉葫芦,迸出黄金液。
紧把赤龙头,猛将骊珠吸。
吞归脏腑中,夺得神仙力。
妙号一黍珠,延年千万亿。
同途听我吟,与道相亲益。
未晓真黄芽,徒劳游紫陌。
把住赤乌魂,突出银蟾魄。
未省此中玄,常流容易测。
三天应有路,九地终无厄。
守道且藏愚,忘机要混迹。
群生莫相轻,已是蓬莱客。
数年来在幽静中快乐地生活,想要逃避寒冷和酷热的逼迫。
我不追求名利,但仍然担心身心受制于世。
我怀有苦志,向往黄庭(道教经典),殷勤地寻求道的踪迹。
默默地在心中修炼,善行长久地积累。
世间的道路上我果然遇到师父,可是时人却都不识得。
我的师父行事隐秘,性情孤僻。
他能将五行变化,四象的道理也能变换。
传授我造化的门径,我开始领悟希夷的道理。
通过服用两种真理,从最初的路开始。
在日月的壶中烹煎,不离开天地的边侧。
至高的道就在眼前观察,得到的其实就在咫尺之间。
真空也不是空,真色也并非色。
推倒那玉葫芦,迸出的却是黄金的液体。
紧握着赤龙的头,猛然将骊珠吸入。
吞入脏腑之中,获得了神仙的力量。
妙称它为一黍珠,可延年益寿千万亿。
与我同行的人听我吟唱,与道相亲近受益。
若未领会真正的黄芽,只是徒劳地在紫陌游荡。
抓住赤乌的灵魂,突显出银蟾的魄。
未能理解其中的玄妙,常常流于简单的测量。
三天应有路,九地终无厄。
守住道理且隐藏愚蠢,忘却机巧要混迹于世。
众生不可轻视,已然是蓬莱的客人。
作者介绍: 吕岩是唐代著名的道士和诗人,主攻道教文化,善于将道教思想融入诗歌中,作品多反映对道教真理的追求与领悟。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唐代,时期社会动荡,士人追求超脱与内心宁静,反映了作者对道理的追求以及对世俗的淡泊。
《又记》是吕岩以道教思想为核心的作品,整首诗洋溢着对道的热爱与追求。诗中,作者通过叙述自身在修道过程中的体悟与领悟,表达了对名利的超脱和对内心修炼的向往。开篇以“数载乐幽幽”引入,给人一种恬淡闲适的氛围,接着对世俗生活的逃避及内心的挣扎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诗中多次提到“师”和“道”,表现了对师父的尊重与对道理的虔诚追求。通过对“真空”、“赤龙”等意象的描绘,展示了道教的深邃哲理。
整首诗在语言上简练而富有哲理,意象上丰富而深远,展现了吕岩独特的思想深度与艺术魅力。最后一句“群生莫相轻,已是蓬莱客”则是对世俗轻视的反击,强调每个人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体现了道教“无为而治”的思想。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道教真理的追求,强调人应超脱于名利之外,通过内心的修炼与对道的理解,达到一种生命的升华与超越。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黄庭”指的是什么?
A. 一种植物
B. 道教经典
C. 一座山
吕岩在诗中表达了对什么的追求?
A. 名利
B. 道理
C. 财富
“真空空不空”这句的意思是?
A. 真正的空就是空
B. 真正的空也不是空
C. 空是虚无的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