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5:22: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5:22:10
村醪二尊献张平阳
作者:苏轼 〔宋代〕
张公高躅不可到,我欲挽肩才觉难。
事业已归前辈录,典刑留与後人看。
诗如琢雪清牙颊,身觐飞龙吐胆肝。
少负清名晚方用,白头翁竟作何官。
张公的高洁风范难以接近,我想要努力追赶,才发现困难重重。
我的事业已被前辈的成就所掩盖,法律典章留给后人去审视。
我的诗如同雕琢的雪一般清澈,在我见到飞龙时,吐露了我的胆略和心肝。
我年少时名声清白,到了晚年才得以施展才华,白头翁究竟能做什么官呢?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其作品涵盖诗、词、文等多个领域,以豪放、清新著称。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苏轼晚年,或许是在他被贬之后,感慨人生的无常与名声的变化,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前辈和后人的思考。
这首诗展现了苏轼对人生、名声与才能的深刻思考。开篇以“张公高躅不可到”引入,表达了对高洁品德的仰慕和追求,同时也透露出对自身能力的自我反省,感受到追赶前辈的艰难。接下来的“事业已归前辈录,典刑留与后人看”则透露了他对历史的敬畏与对未来的展望,似乎在说:自己的成就无法与前辈相比,而法律和规章则是留给后人的责任。
“诗如琢雪清牙颊,身觐飞龙吐胆肝”描绘了他对诗歌的追求,诗意如同洁白的雪,清新而明净,且在见到高人时,勇于表达内心的情感与抱负。这种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的无奈,构成了诗中的情感对比。
最后一句“少负清名晚方用,白头翁竟作何官”则是一种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年少时的清白名声到了晚年是否还能施展才华,令人感到一丝悲凉。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经历的反思,更是对人生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描绘,表达了对名声、能力与机遇的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追求理想、反思人生为主题,探讨了个人的名声与成就,表达了对高洁品德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无奈,体现了苏轼的深邃思考和丰富情感。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张公高躅不可到”中“高躅”指的是什么?
A. 高洁的品德
B. 高大的身躯
C. 高远的目标
诗中提到的“典刑”是指什么?
A. 诗歌的风格
B. 法律和规章
C. 个人的成就
“白头翁竟作何官”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年轻时光的怀念
B. 对年老无奈的感慨
C. 对名声的追求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