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方山子传》

时间: 2025-04-26 02:44:49

诗句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乎?

”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

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

何为而在此?

”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

方山子倘见之欤?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2:44:49

诗词名称: 方山子传

作者: 苏轼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倘见之欤?


白话文翻译

方山子是个隐居在光黄地区的人。年轻时,他仰慕朱家和郭解,村里的侠士们都尊敬他。稍大后,他放下身段读书,想凭此在世间展露才华,然而最终未能如愿。晚年时,他逃入光黄地区,称为岐亭,过着庵堂生活,吃素,不与世俗交往。他放弃了车马,抛弃了冠服,徒步往来于山中,没人认识他。看到他所戴的帽子方耸而高,不禁想,这难道是古时方山冠的遗风吗?于是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被贬居于黄,路过岐亭,恰好见到他。唉!这是我昔日的朋友陈慥季常啊!你为何身处于此呢?方山子也惊讶,问我为何而至。我告诉他原因。他低头不语,仰头而笑,邀请我住在他家里。屋子简陋,但他的妻子和奴婢都过得很自在。我因此感到惊异。回想方山子年轻时,爱喝酒、爱剑,花钱如土。

十九年前,我在岐山时,见方山子骑着两匹马,带着两支箭游玩西山。前面有只鹊,骑手们追逐而射,但没射中。方山子怒马独自冲出,一箭命中。于是和我在马上谈论用兵和古今成败,自称是一代豪杰。如今他已不再是山中的人,眉眼间的精悍之色犹在。然而方山子若能有世间的显贵,必定能够有官职,进入那个圈子。他的家在洛阳,园宅壮丽,犹如公侯。河北有田,每年能得千匹丝绸,足以安乐。然而他却弃之不取,独自来到穷山中,这其中难道没有原因吗?我听说光黄间有很多异人,常常是阳光下的疯狂污浊,难以见到。方山子若见之,如何呢?


注释

  1. 光黄: 指的是光黄地区,可能为隐士居住的地方。
  2. 朱家郭解: 朱家与郭解是古代侠客的代表,象征着侠义之士。
  3. 岐亭: 地名,方山子的隐居处。
  4. 环堵萧然: 指屋子简单冷清。
  5. 用财如粪土: 意思是非常轻视金钱。
  6. 精悍之色: 指年轻时的英气与干练。

典故解析

  • 朱家郭解: 两位历史上著名的侠客,代表了当时社会对侠义精神的崇敬。
  • 方山冠: 古代士人所戴的帽子,象征着身份与地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书法家。他的作品风格多样,含有丰富的情感和哲理,兼具豪放与细腻。

创作背景:
《方山子传》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时期,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思考,同时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士人的一种无奈与追求。


诗歌鉴赏

《方山子传》通过叙述方山子的生平,展现了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内心挣扎与选择。方山子从年轻时的侠义之士,逐步转变为隐居者,反映了苏轼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对世俗的批判。诗中对方山子的描绘,既有对其侠义精神的怀念,也有对其隐逸生活的赞美。通过对比方山子早年的豪情与晚年的淡泊,苏轼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无奈,以及对真正自由生活的向往。

在形式上,诗歌运用了大量的叙述与对话,使得文字流畅且富有层次感。同时,诗中的情感真挚,充满对友人的关怀与对生活的感慨,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整体来看,《方山子传》不仅是对方山子的传记,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探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介绍方山子的身份和他所居住的地方,隐喻着他与世隔绝的生活。

  •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提及他年轻时的理想与追求,展现出他曾经的侠义精神。

  • 然终不遇。
    表达了方山子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失落感。

  •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描述他选择隐居的原因,反映出对世俗的厌倦。

修辞手法:

  • 比喻与对比: 通过对方山子年轻时的豪气与晚年隐居的对比,突显人生的变化与无常。
  • 拟人: 将方山子的情感与状态具象化,增强了作品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对人生选择的反思,以及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隐者: 象征着追求内心自由的人。
  • 侠士: 代表对正义与理想的追求。
  • 山中生活: 象征着对世俗的逃避与内心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方山子隐居在哪个地方?
    A. 洛阳
    B. 西山
    C. 光黄
    D. 河北

  2. 方山子年轻时崇拜哪些人物?
    A. 苏轼
    B. 朱家郭解
    C. 李白
    D. 杜甫

  3. 方山子的生活态度如何?
    A. 追求功名
    B. 逃避世俗
    C. 热爱享乐
    D. 崇尚权力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庐山谣》 by 李白
  • 《隐居赋》 by 陶渊明

诗词对比:

  • 《归园田居》 by 陶渊明: 同样表现隐逸生活的诗歌,对于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生活的反思,体现了隐士文化的共同主题。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宋代文学史》
  • 《古诗词鉴赏》

相关诗句

相关查询

春日行歌 公子行 代悲白头翁 为丘彦良题牧谿〗和尚千雁图 忆昔二首 其一 江行杂诗九首 其五 如梦令  题画 咏史二十一首 其十一 感时述事十首 其一 江上曲(四首)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瓒罍 毋字旁的字 赤字旁的字 包含俦的词语有哪些 超神入化 旁救 牙签玉轴 屮字旁的字 千部一腔,千人一面 普宴 乚字旁的字 包含饰的词语有哪些 致以 蛛丝虫迹 谈评 彐字旁的字 小学而大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