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德远叔坐上赋肴核八首糖霜》

时间: 2025-05-04 03:22:10

诗句

亦非崖蜜亦非饧,青女吹霜冻作冰。

透骨清寒轻著齿,嚼成人迹板桥声。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3:22:10

原文展示:

亦非崖蜜亦非饧,青女吹霜冻作冰。
透骨清寒轻著齿,嚼成人迹板桥声。

白话文翻译:

这既不是山崖上的蜜糖,也不是普通的糖。
是青女用风吹成的霜,冻成了冰。
透彻骨髓的清寒轻轻地压在牙齿上,
咀嚼时发出的人声仿佛是在板桥上行走的声音。

注释:

  • 崖蜜:指山崖上采集的蜂蜜,形容甘甜的食物。
  • :一种糖果,通常是用糖浆熬制而成的。
  • 青女:指的是传说中的青女,传说她能操控天气,象征着自然的力量。
  • 透骨清寒:形容寒冷的感觉深入骨髓,形象地描绘了食物的寒冷。
  • 轻著齿:轻轻贴合在牙齿上,表现出食物的细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散文家。他是“江西诗派”的代表之一,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关注民生的题材而著称。杨万里在诗歌中常常融入对自然的观察和对生活的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繁荣并存的时代,诗人以独特的视角观察生活,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情的思考。此时对甜品的描写,既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馈赠的感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糖霜”为主题,通过对其成分和口感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细节的关注。诗的开头,诗人用“亦非崖蜜亦非饧”来强调糖霜的独特性,点明其与传统甜品的区别,显现出一种新颖的气息。接着,青女用风吹成的霜,赋予了这种甜品一种自然的神秘感与清新的气息。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透骨清寒轻著齿”一句,展现了糖霜的独特口感,传达出它的清凉与爽口。在咀嚼时发出的声音,似乎与生活中的人声交织在一起,增添了诗的生活气息。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生活和自然的深刻感悟,令人感受到一种清新而又温暖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亦非崖蜜亦非饧:开篇即明确指出糖霜并非常见的甜品,突显其独特性。
  2. 青女吹霜冻作冰:青女的形象赋予自然元素以生命,诗人通过自然现象描绘出糖霜的形成过程。
  3. 透骨清寒轻著齿:描绘出糖霜的口感,清凉的感觉透过牙齿感受到,隐喻一种清新。
  4. 嚼成人迹板桥声:咀嚼的声音与人声相连,生动呈现出生活中的情景,增添了画面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糖霜与崖蜜、饧进行比较,突显其独特性。
  • 拟人:青女的描写赋予自然现象以生命,使作品更具生动性。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糖霜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体现了诗人对细节的关注和对生活美好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女:象征自然与生命。
  • :代表着清凉、洁净的感觉。
  • :象征着冷峻与清晰的体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青女”是指什么? A. 一个神话人物
    B. 一种植物
    C. 一种食物

  2. “透骨清寒轻著齿”中的“清寒”形容的是?
    A. 糖霜的温度
    B. 糖霜的甜度
    C. 糖霜的味道

  3. 诗中提到的“人迹板桥声”暗示了什么?
    A. 食物的声音
    B. 人们的生活
    C. 自然的声音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月下独酌》相比,杨万里的这首诗更注重日常生活的细节描写,体现出一种清新自然的美,而李白则更多地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与情感的抒发,二者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杨万里诗集》
  • 《中国古代诗词欣赏》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打马赋 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 句 其八 句 其六 感怀 上韩公枢密 其一 春残 分得知字韵 庆清朝慢 添字采桑子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忍气吞声 玉字旁的字 韋字旁的字 箝口结舌 刨根究底 包含谷的词语有哪些 唏唏哈哈 星移漏转 心不应口 足字旁的字 氏字旁的字 杯酒释兵权 停着 圃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贝字旁的字 包含赞的词语有哪些 朽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弦无虚发 威福由己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