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3:07: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3:07:22
咏庭梅寄人
作者: 刘禹锡 〔唐代〕
蚤花常犯寒,繁实常苦酸。
何事上春日,坐令芳意阑。
夭桃定相笑,游妓肯回看。
君问调金鼎,方知正味难。
早春的花常常受到寒冷的侵袭,繁茂的果实却总是令人感到酸涩。
为何在春天来临之时,仍然让芳香的意趣消沉?
那夭折的桃花一定会相互嘲笑,而游玩的女子又怎肯回过头来欣赏?
朋友问我调制金鼎的妙味,我才明白真正的滋味是多么难得。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调金鼎”典出古代饮食文化,金鼎象征珍贵的食物与美味,常用于形容烹饪的精妙与难度。
作者介绍: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著名诗人和散文家,晚唐诗坛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诗风以清新、豪放著称,关注社会现实,表达个人情感,常融入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与个人遭遇困境之时,诗人借梅花传达对生活的感慨与思考,表露对世事的无奈与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咏庭梅寄人》是刘禹锡的一首抒情诗,通过描绘梅花的局限与美好,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全诗以梅花为主线,开篇即指出梅花在早春常常遭受寒霜侵袭,暗示了生活中的艰辛。接着,诗人向朋友发问,思考为何在春日来临之际,芳香的意趣却依然消沉,表现出一种对生活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夭桃的嘲笑和游妓的不屑,进一步反映了诗人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感悟。
最后一句“君问调金鼎,方知正味难”则升华了整首诗的主题,表明在追求美好与理想的过程中,真正的滋味是难以获得的。这种对理想与现实的对比,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令人深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全诗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梅花、桃花等意象不仅描绘了自然之美,还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与对生活的思考。通过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梅花的描写,表达了对生活理想的追求与现实困境的反思,揭示了人生的艰辛与美好的稀缺。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蚤花常犯寒”所表达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A. 花开得早但受寒
B. 花开得晚但更美
C. 花不再开放
D. 花只在夏天盛开
诗中“调金鼎”的意义是什么?
A. 指代金属器皿
B. 调制美味的过程
C. 代表对物质的追求
D. 指代生活的烦恼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王安石的《梅花》与刘禹锡的《咏庭梅寄人》,虽然同样以梅花为题材,但前者强调梅花的坚韧与高洁,后者则更关注梅花背后的生活哲理与人情冷暖。两首诗在意象与情感表达上形成鲜明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