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3:59: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3:59:04
晚秋东游寄猗氏第五明府解县韩明府
作者: 耿湋 〔唐代〕
步出青门去,疏钟隔上林。
四郊多难日,千里独归心。
暮鸟声偏苦,秋云色易阴。
乱坟松柏少,野径草茅深。
灞涘袁安履,汾南宓贱琴。
何由听白雪,只益泪沾襟。
我走出青门,钟声稀疏地传来,隔着上林。
四周的乡野遭遇了多次艰难的日子,心中却独自向千里之外的归途遥望。
黄昏时,鸟鸣显得特别悲苦,秋天的云彩容易变得阴沉。
乱坟之中松柏稀少,野外小路的草茅则显得更加茂盛。
在灞水边,袁安的鞋履曾经踏过,汾水南边,宓妃的琴声曾经响起。
我何以能再听到那白雪般的音乐,只会让泪水湿透衣襟。
作者介绍:耿湋,字君谦,号青岩,唐代诗人,生于盛唐时期,其诗歌多抒发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晚秋时节,诗人东游途中,意在寄托对友人的思念,同时表达自己内心的孤独与悲伤。
耿湋的《晚秋东游寄猗氏第五明府解县韩明府》是一首充满情感和意象的诗。全文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展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友人的思念。开篇的“步出青门去”,给人一种步出家门的感觉,象征着远行的开始。而“疏钟隔上林”,则通过钟声的稀疏,传达出一种宁静却孤独的气氛。
诗中,通过“暮鸟声偏苦”这一句,进一步增强了诗的情感基调,黄昏时分,鸟鸣显得格外凄凉,似乎在诉说着诗人内心的苦楚。接着“秋云色易阴”,则暗示了秋天的多变,反映出诗人心情的阴郁。
“乱坟松柏少,野径草茅深”两句,描绘了荒凉的景象,暗喻生命的无常与孤独。诗人以袁安与宓贱的典故,表现对历史的追忆与对理想的追求。最后一句“何由听白雪,只益泪沾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和对失去的感慨,情感深邃而真挚。
整首诗运用丰富的意象,情感真挚,展示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及对人生的感悟,体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理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萧瑟和孤独,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情感深邃而真挚。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步出青门去”所表达的是什么情感?
A. 离别的孤独
B. 欢乐的心情
C. 对未来的期待
D. 对家乡的怀念
“暮鸟声偏苦”中的“苦”字传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悲伤
C. 平静
D. 激动
“何由听白雪”一句中,“白雪”比喻什么?
A. 纯洁
B. 美好的音乐
C. 冷酷
D. 冬天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