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泾溪》

时间: 2025-05-01 14:31:09

诗句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4:31:09

原文展示:

泾溪石险人兢慎,
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
时时闻说有沉沦。

白话文翻译:

泾溪的石头险峻,行人都小心谨慎,
一年到头都没听说过有人被倾覆。
然而在那平坦的水流无石的地方,
却时常听说有人沉沦。

注释:

  • 泾溪:指泾河的溪流,特指其流域的水流。
  • 石险:石头陡峭险峻,行走时要特别小心。
  • 倾覆:指翻倒、倾覆,常用来形容船只或人掉落水中。
  • 平流:平坦流动的水流。
  • 沉沦:指沉入水中,失去生命或失去方向。

典故解析:

这首诗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历史典故,但“沉沦”这个词在古代文学中常用来描述悲惨的遭遇,尤其是在水边或与水有关的情境中。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水常常象征着变化和危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荀鹤(约850年-约933年),字少陵,号白华,唐代诗人,以其清新的风格和深刻的思考著称。他的诗多描写自然景色,表达个人情感,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特点。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杜荀鹤在山水间游历时,可能受到泾溪流域的自然环境影响,反映了他对自然的敏感和对生命的思考。诗中描绘的情境,既有对险境的警惕,也有对平静表面下潜在危险的深刻警觉。

诗歌鉴赏:

《泾溪》是一首具有哲理性的诗,通过对泾溪险象环生的描写,反映了人生的深刻道理。首句“泾溪石险人兢慎”直接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危险的场景,让读者感受到行人在溪边行走时的谨慎和不安。接下来一句“终岁不闻倾覆人”则意外地传达出一种安全感,似乎在告诉读者这种小心谨慎是有效的。反转在第三句“却是平流无石处”中展现出来,平静的水流虽然没有石头,却暗示着潜在的危险,常常有人在这种表面平静的水域中沉沦。最后一句“时时闻说有沉沦”则是对这种危险的警示,表明在看似安全的环境中,实际的风险是无处不在的。这首诗通过对比和反转的手法,深入探讨了安全与危险、表象与实质之间的关系,体现出一种深邃的哲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泾溪石险人兢慎”:泾溪的石头险峻,行人需谨慎小心。
    2. “终岁不闻倾覆人”:一年四季都未听说有人翻入水中。
    3. “却是平流无石处”:但在那平坦的水流中,没有石头。
    4. “时时闻说有沉沦”:却时常听说有人沉入水中。
  •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对“险”和“平”的对比,形成鲜明的反差,突显潜在危险。
    • 反转:表面安全的地方隐含着风险,增强了诗的警示性。
  •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生命中潜在危险的警示,即使在看似安全的环境中,我们也需保持警惕,反映了人生的无常和对安全的追求。

意象分析:

  • 泾溪:象征着人生旅途中的阻碍与险境。
  • 石险:代表着人生中遇到的困难和必须小心应对的挑战。
  • 平流:象征着表面平静的生活,暗含潜在的风险。
  • 沉沦:象征着在意外情况下的失败与失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溪流是哪条? A. 长江
    B. 泾溪
    C. 黄河

  2. 诗中“沉沦”一词的意思是什么? A. 上岸
    B. 沉入水中
    C. 浮在水面

  3. 诗中提到的行人在水边的心态是怎样的? A. 无所畏惧
    B. 小心谨慎
    C. 轻松自在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比较杜甫的《登高》与杜荀鹤的《泾溪》,两者都反映了人生的艰难,但杜甫更侧重于历史与社会的沉重感,而杜荀鹤则集中在个人内心的警觉与哲思。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研究》
  • 《唐代诗人传记》

相关查询

玉烛新 宿九里关雨中不寐 玉烛新 早梅 玉烛新 玉烛新 咏烛 玉烛新 汉中农家掘土,得北宋铁钱 玉烛新 寄俞鲁用 玉烛新 送宗礼大尹 玉烛新 送周大尹 玉烛新 南天烛 玉烛新 咏茉莉,用周美成韵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女字旁的字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儋石之储 惊恐 匕字旁的字 豆字旁的字 陋小 衣字旁的字 腹心内烂 益睡 进退荣辱 页字旁的字 黎焌 四面出击 包含枕的成语 捶胸跺脚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