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5:34: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5:34:55
吾师托钵事终南,
死后依然守一龛。
说著钳锥随堕泪,
旁人不信是同参。
我的老师在终南山托钵修行,
死后仍然守着一个龛。
说到这里,钳锥的声音让我泪流满面,
旁人却不相信这是同道中人所感。
作者介绍: 钱澄之(1642-1715),清代诗人,字仲明,号澄之,江苏人。钱澄之以其清新俊逸的诗风著称,尤其擅长描写自然风光和人情世故。他的诗作常蕴含哲理,关注人生的意义。
创作背景: 《行路难 其五十》创作于清代,反映了作者对人生、师道、修行的思考。诗中通过对师长的追忆,表达了对师承与传承的珍惜,同时也流露出对世俗的不屑。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情感。诗的开头提到师父托钵的生活,既体现了对师父艰辛修行的敬佩,也暗示了修行者的孤独与坚持。尤其“死后依然守一龛”,表现出对师父精神的景仰,老师的存在不仅在生前,更延续至死后,象征着对信仰和追求的坚持。
接下来的“说著钳锥随堕泪”,深刻揭示了作者因思念师父而产生的情感冲击,钳锥的声音在此成为情感的引子,揭示了师徒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而“旁人不信是同参”则反映了外人对这种情感的误解和冷漠,表达了作者在情感上孤独的感受。
整首诗通过对师父的怀念,探讨了修行、人生与死亡的关系,展现出深厚的人文情怀与哲理思考,令人深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终南”指的是哪个地方?
“托钵”指的是:
诗中“旁人不信是同参”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行路难》相比,钱澄之的《行路难 其五十》更注重内心情感的细腻描写,而李白则更多表现出对生活艰辛的豪情壮志。两者在主题上虽有相似之处,但风格和情感表达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