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3:41: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3:41:16
行路难 其五
卞和入山得璞玉,献之未售先刖足。
秦王易以十五城,赵国不与终受兵。
从来至宝物所忌,锥刀之末今人争。
小民止可求粗足,朝饭糟糠暮饘粥。
轻裘肥马不易誇,有司视尔如仇家。
卞和进入山中获得了璞玉,然而在献给国君之前就被削去了双脚。秦王用十五座城池交换璞玉,赵国却不愿意接受,最终只能以战事收场。自古以来,珍贵的宝物常常招致忌恨,连锥刀的末端,现在的人们也在争夺。普通百姓只能追求粗糙的生存,早上的饭食是糟粕,晚上的粥也是稀薄。华丽的皮衣和肥马难以夸耀,官员却视你如同仇敌。
作者介绍:陈恭尹(约1550-1625),明代诗人,字子渊,号澹斋,因其诗歌中常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而受到后世的推崇。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明代,正值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期,诗人通过古代典故反映了当时百姓的苦难与社会的不公。
《行路难 其五》通过卞和的典故,借用璞玉的象征,探讨了珍贵之物所带来的困扰与争夺。诗中提到卞和因献玉而受到刖足的惨痛教训,暗喻那些在社会上追求真理与美好的人常常遭遇误解与迫害。而秦王用城池交换璞玉的故事则揭示了权力与财富的关系,以及在权力面前,真正的价值常常被忽视甚至扭曲。
接着,诗人指出珍贵的物品常常招致争夺,普通百姓只能满足于粗糙的生活,饱受艰辛。尤其是“朝饭糟糠暮饘粥”的描写,生动展示了小民的贫困与无奈。最后,诗中提到的“轻裘肥马不易誇”,则以讽刺的口吻揭示了当权者的贪婪和对平民的压迫,表现出诗人对社会不公的强烈反感。
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也流露出对普通百姓命运的同情,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卞和的故事和社会现状,揭示了珍贵之物所带来的困扰,表达了对普通百姓艰辛生活的同情,以及对权力和社会不公的反思。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卞和因为什么遭受了刖足的刑罚?
A. 他偷了玉石
B. 他献玉未果
C. 他反对国君
诗中提到秦王用什么交换璞玉?
A. 十五座城
B. 十只马
C. 十个美女
诗歌中普通百姓的生活状况如何?
A. 生活富裕
B. 生活贫苦
C. 生活安逸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