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南斋竹三绝》

时间: 2025-05-04 03:47:59

诗句

里中佳客旧孙陈,我自疏慵不见人。

目倦细书长掩卷,心游法界四无邻。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3:47:59

原文展示:

南斋竹三绝
作者: 苏辙
里中佳客旧孙陈,我自疏慵不见人。
目倦细书长掩卷,心游法界四无邻。

白话文翻译:

在这里,老朋友孙陈常常来访,而我却因为懒惰而不愿见人。
我的眼睛已经疲倦,书本长时间合上,
我的心灵在法界中游荡,四周没有邻居。

注释:

  • 佳客:好朋友、贵客。
  • 旧孙陈:指作者的老朋友孙陈。
  • 疏慵:疏懒、懒惰。
  • 目倦:眼睛疲倦。
  • 细书:指精细的书籍,可能是指学问或文学。
  • 掩卷:合上书卷。
  • 心游法界:心灵在佛法的境界中游荡。
  • 四无邻:四周没有邻居,表达一种孤独的感觉。

典故解析:

该诗未直接引用具体的历史典故,但“法界”一词常与佛教相关,涉及到哲学和宗教的深层次思考,反映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超脱和对内心世界的探索。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晦庵,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是苏轼的弟弟。他以诗、文、词、赋均有成就,擅长古文,主张“文以载道”,提倡文学应反映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南斋竹三绝》创作于苏辙晚年,表达了他对世俗生活的放弃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此时,苏辙已历经波折,心境愈加超然,体现了他在家居生活中的淡泊与宁静。

诗歌鉴赏:

《南斋竹三绝》通过简练的语言传达了诗人内心的独立与超脱。首句“里中佳客旧孙陈”,展示了作者与朋友的亲密关系,但随后的“我自疏慵不见人”,则表明他对社交的厌倦与懒散。诗中“目倦细书长掩卷”不仅描写了他对书籍的热爱,也暗示了他在追求知识过程中的疲倦与倦怠。最后一句“心游法界四无邻”是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探讨,展示了他在繁杂世事中寻求宁静的愿望。

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是孤独与超然,诗人通过对友人的怀念,表达了对世俗喧嚣的逃避和对精神世界的向往。整体上,诗歌既有对人际关系的思考,也有对自我内心的反省,体现出诗人对生命深刻的理解和对生活态度的成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里中佳客旧孙陈”:提到朋友孙陈,暗示与朋友的交往。
    • “我自疏慵不见人”:表达了对社交的懒惰与拒绝。
    • “目倦细书长掩卷”:眼睛疲倦于阅读,心境困顿。
    • “心游法界四无邻”:心灵在追求佛法境界,却感到孤独。
  •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人对朋友的热情与自身的懒散形成对比。
    • 意象:书卷和法界的意象,表现了知识与精神的追求。
  • 主题思想: 通过描绘与朋友的关系和自身的懒惰,反映了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和对世俗生活的超然。

意象分析:

  • 佳客:象征友谊与人际关系。
  • 细书:代表知识与学问的追求。
  • 法界:象征心灵的追求与哲学思考。
  • 四无邻:表达孤独与超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佳客”指的是谁?

    • A. 朋友
    • B. 家人
    • C. 同事
  2. 诗人对社交的态度是:

    • A. 热情
    • B. 疏懒
    • C. 忧虑
  3. “心游法界”中的“法界”指的是什么?

    • A. 人间
    • B. 佛教的境界
    • C. 书本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饮湖上初晴后雨》 - 苏轼
  • 《月夜忆舍弟》 -杜甫

诗词对比:

通过比较苏辙的《南斋竹三绝》和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可以看到两位兄弟在面对生活的态度上有着微妙的差异。苏辙更为内敛,追求心灵的宁静,而苏轼则更为开朗,享受自然与人际之间的交融。

参考资料:

  • 《苏辙集》
  • 《宋代文学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送汪汝冯沿檄造朝 送裘父侄还乡二首 送裘父侄还乡二首 送李秀叔吏部拜命赴阙二首 送李秀叔吏部拜命赴阙二首 送邓器先赴罗田尉五首 送邓器先赴罗田尉五首 送邓器先赴罗田尉五首 送邓器先赴罗田尉五首 沈正卿重梅次韵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梦撒寮丁 龜字旁的字 风云开阖 论财 麻字旁的字 俄延 振聋启聩 釒字旁的字 轻身重义 示字旁的字 广字头的字 执事人 耳目心腹 换妾 包含建的成语 朱鸟幡 包含贱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