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和吴御史汴渠》

时间: 2025-05-06 00:43:32

诗句

郑国欲弊秦,渠成秦富强。

本始意已陋,末流功更长。

维汴亦如此,浚源在淫荒。

归作万世利,谁能弛其防。

夷门筑天都,横带国之阳。

漕引天下半,岂云独荆扬。

货入空外府,租输陈太仓。

东南一百年,寡老无残粻。

自宜富京师,乃亦窘盖藏。

征求过夙昔,机巧到莛芒。

御史闵其然,志欲穷舟航。

此言信有激,此水存何伤。

救世讵无术,习传自先王。

念非老经纶,岂易识其方。

我懒不足数,君材仍自强。

他日听施设,无乃弃篇章。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0:43:32

原文展示:

《和吴御史汴渠》
作者:王安石 〔宋代〕

郑国欲弊秦,渠成秦富强。
本始意已陋,末流功更长。
维汴亦如此,浚源在淫荒。
归作万世利,谁能弛其防。

夷门筑天都,横带国之阳。
漕引天下半,岂云独荆扬。
货入空外府,租输陈太仓。
东南一百年,寡老无残粻。

自宜富京师,乃亦窘盖藏。
征求过夙昔,机巧到莛芒。
御史闵其然,志欲穷舟航。
此言信有激,此水存何伤。

救世讵无术,习传自先王。
念非老经纶,岂易识其方。
我懒不足数,君材仍自强。
他日听施设,无乃弃篇章。

白话文翻译:

郑国想要削弱秦国,开渠之后使秦国更为富强。
本来开始的意图就已经很卑陋,后来形成的结果反而更长久。
汴渠也是如此,清理源头在于淫乱的荒唐。
这回归于万世的利益,谁能放松它的防线呢?

夷门修建在天都,横贯国家的南方。
运粮引导天下一半,难道仅仅是荆州和扬州吗?
货物流入外府,租税送到陈太仓。
东南一百年,贫老无余粮。

本应让京城富裕,却反而困窘于藏匿。
对于过去的征求,巧妙的手段已达到极致。
御史对此感到忧虑,志在探寻航运之道。
这话确实激励人心,而这水流又有什么伤害呢?

拯救国家难道没有办法?这都是先王的传承。
思考不是老旧的经纶,岂是容易识别的方向。
我懒得计算不足,君子依然要自强。
他日听从施设,难道要抛弃篇章?

注释:

  • 郑国: 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曾经试图削弱强秦。
  • : 指水渠,象征着治理和水利。
  • 夷门: 可能指代重要的水路或通道。
  • 陈太仓: 指古代的一个重要仓库,象征着国家的粮食储备。
  • 御史: 古代官职,负责监察,关心国家事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他主张政治改革,推行“新法”,在文学上也有很高成就,诗风严谨、清新。

创作背景:

《和吴御史汴渠》是王安石对吴御史提议治理汴渠的回应,诗中反映了他对国家治理的关注和对水利工程重要性的认识。诗歌创作是在宋代重视水利和治理的背景下,表现出对国家富强、民生安定的期望。

诗歌鉴赏:

王安石的《和吴御史汴渠》不仅仅是一首描写水利工程的诗,更是对国家治理深刻思考的表现。诗中运用郑国对秦国的比喻,引出治理汴渠的重要性,强调了清理水源、治理水利对于国家长远发展的必要性。诗人在描绘汴渠的同时,表达了对当时国家治理现状的忧虑,尤其是对粮食和财富流动的关注。

通过对夷门和水道的描绘,诗人展示了水利工程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王安石的诗风兼具理性与情感,既有对现实的批判,也有对未来的希望。他用“此言信有激,此水存何伤”展现了对治理的信心,强调了治理水利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政治责任。

整首诗在结构上严谨,意象鲜明,展现了王安石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洞察和强烈的责任感,使之成为了宋代诗歌中的一篇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郑国欲弊秦,渠成秦富强。
    指郑国想要削弱秦国,但开渠后却使秦国更加富强。

  2. 本始意已陋,末流功更长。
    开始的意图虽然卑陋,但最终的结果却是长久的利益。

  3. 维汴亦如此,浚源在淫荒。
    汴渠的治理也是如此,水源的清理在于对乱象的整治。

  4. 归作万世利,谁能弛其防。
    这些措施最终是为了万世的利益,谁能放松对防范的警惕呢?

  5. 夷门筑天都,横带国之阳。
    夷门的修建象征着国家的强大,水路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6. 漕引天下半,岂云独荆扬。
    运粮不仅仅局限于荆州和扬州,而是影响整个国家。

  7. 货入空外府,租输陈太仓。
    货物流入外府,租税汇入重要的仓库,表现了经济的繁荣。

  8. 东南一百年,寡老无残粻。
    东南地区经过一百年的治理,贫困的老百姓几乎没有余粮。

  9. 自宜富京师,乃亦窘盖藏。
    本应让京城富裕,却反而陷入困境。

  10. 征求过夙昔,机巧到莛芒。
    对于过去的追求,巧妙的手段已经达到极致。

  11. 御史闵其然,志欲穷舟航。
    御史对此感到忧虑,希望探求治理之道。

  12. 此言信有激,此水存何伤。
    这话确实激励人心,而治理水流又有什么伤害呢?

  13. 救世讵无术,习传自先王。
    拯救国家难道没有办法?这都是先王的传承。

  14. 念非老经纶,岂易识其方。
    思考不是老旧的经纶,岂是容易识别的方向。

  15. 我懒不足数,君材仍自强。
    我懒于计算不足,君子仍需自强。

  16. 他日听施设,无乃弃篇章。
    他日若听从施设,难道要抛弃这些章句?

修辞手法:

  • 比喻: 将郑国与秦国的关系比作治理水利的关系,暗示治理的重要性。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夷门筑天都,横带国之阳”,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 在描述治理的重要性时,运用排比手法加深了表达的力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集中表达了王安石对国家治理的关注,强调了水利工程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并对未来充满期待。诗人在批判现实的同时,也传达了他对治理的思考与信心,展现出一种政治家应有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水渠: 象征着治理与繁荣,暗示水利工程的重要性。
  • 京城: 代表国家的政治中心,指向治理的焦点。
  • 粮食: 体现民生与经济,关乎国家的富裕与安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 诗中提到的“郑国”和“秦国”关系是怎样的?
    A. 友好关系
    B. 削弱与富强的关系
    C. 盟友关系

  2. 填空题: 诗中提到的“夷门”象征着__

  3. 判断题: 诗中认为治理水利对国家的长远发展是无关紧要的。 (对/错)

答案:

  1. B
  2. 水路的重要性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杜甫
  • 《春江花月夜》 - 张若虚

诗词对比:

  • 王安石与杜甫在诗中都关注社会问题,王安石侧重于水利治理,杜甫则更多表现民生疾苦。
  • 在表达手法上,王安石的诗风更为理性和清晰,而杜甫的情感更为激烈和直接。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王安石传》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

相关诗句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醉落魄 醉落魄(荔枝) 醉落魄(题藕花洲尼扇) 醉落魄(次韵斯远) 醉落魄(前题) 醉落魄 醉落魄 咏鹰 醉落魄 春夜微雪 醉落魄 醉落魄 拟二隐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四百字作文怎么写?这份四百字作文写作指南,让你轻松掌握写作技巧_作文写作不发愁 唆讼 耳刀旁的字 八字旁的字 哀察 龙老字的笔顺怎么写?龙老字笔顺详解,助你规范书写汉字_汉字笔顺学习 先见之明 僻谬 黑字旁的字 隐听 镸字旁的字 蛮触之争 立刀旁的字 禽息鸟视 也字开头的成语大全_也字成语汇总 童字篆书书写指南_篆书童字写法详解 阿姨字拼音怎么写_汉字拼音学习 白首北面 修身立节 一枝一叶总关情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