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4:56: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4:56:32
夜过舒尧文戏作
苏轼 〔宋代〕
先生堂前霜月苦,
弟子读书喧两庑。
推门入室书纵横,
蜡纸灯笼晃云母。
先生骨清少眠卧,
长夜默坐数更鼓。
耐寒石砚欲生冰,
得火铜瓶如过雨。
郎君欲出先自赞,
坐客敛衽谁敢侮。
明朝阮籍过阿戎,
应作羲之羡怀祖。
夜晚,寒霜笼罩着舒尧文的庭院,
弟子们在书房里喧闹地读书。
我推开门进了室内,书籍横七竖八,
蜡纸灯笼在灯下晃动,映照着云母。
老师清瘦的身体很少安卧,
长夜默坐,数着更鼓的声响。
耐寒的石砚似乎要结冰,
而铜瓶里的火焰如同雨水般淋漓。
郎君若想出门,得先自我赞美,
坐在这里的客人们收敛衣襟,谁敢轻侮?
明天阮籍若来阿戎,
一定会让羲之羡慕他的祖先。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散文、赋等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苏轼以其豪放、奔放的个性和广博的学识著称,作品多描写自然、人生、哲思,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夜过舒尧文戏作》写于苏轼与朋友在寒冷的冬夜里聚会读书的场景,反映了古代士子们的求学精神和师生之间的浓厚情谊。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寒冷的冬夜,展现了师生之间的学习氛围和情感。开篇用“霜月苦”勾勒出严寒的夜晚,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氛围,紧接着描绘出弟子们在书房里读书的热闹场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推开门,进入室内,看到书籍纵横,蜡纸灯笼晃动的景象,仿佛能感受到浓厚的书香气息。
接着,诗中转向老师的形象,描绘他清瘦的身体和长夜默坐的情景,表现出老师对学问的执着和对学生的关怀。而“耐寒石砚欲生冰,得火铜瓶如过雨”的描写则通过细腻的观察,传达出冬夜的寒冷和温暖的火焰形成的鲜明对比。
最后两句提到阮籍与羲之,表达了苏轼对文人之间相互欣赏的情感,以及对学问和艺术的追求。整首诗通过生动的细节和鲜明的意象,展现了古代士子在寒冷夜晚的学习情景,体现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诗中使用了比喻、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比如“耐寒石砚欲生冰”通过比喻强化了寒冷的感觉,“蜡纸灯笼晃云母”则通过意象的对比,展现了学习的环境。
整首诗表达了对知识的渴望、师生之间的情谊,以及文人之间的相互欣赏,展现了古代士子们对理想与学问的不懈追求。
诗中提到的“霜月”主要描绘了什么样的情境?
“郎君欲出先自赞”中的“自赞”指的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阮籍”是哪个时代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