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6:01: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16:01:25
薄宦驱我西,远别不容惜。
方愁后会远,未暇忧岁夕。
强欢虽有酒,冷酌不成席。
秦烹惟羊羹,陇馔有熊腊。
念为儿童岁,屈指已成昔。
往事今何追,忽若箭已释。
感时嗟事变,所得不偿失。
府卒来驱傩,矍铄惊远客。
愁来岂有魔,烦汝为攘磔。
寒梅与冻杏,嫩萼初似麦。
攀条为惆怅,玉蕊何时折。
不忧春艳晚,行见弃夏核。
人生行乐耳,安用声名籍。
胡为独多感,不见膏自炙。
诗来苦相宽,子意远可射。
依依见其面,疑子在咫尺。
兄今虽小官,幸忝佐方伯。
北池近所凿,中有汧水碧。
临池饮美酒,尚可消永日。
但恐诗力弱,斗健未免馘。
诗成十日到,谁谓千里隔。
一月寄一篇,忧愁何足掷。
我被贬到西方,远离故土,不由得令人伤心;
正愁着重聚时会遥遥无期,却没有时间去担忧岁末的到来。
尽管强作欢颜,酒也喝了,但冷冷清清,根本无法成席;
秦地的美味只有羊羹,陇地的佳肴则是熊肉。
回想童年岁月,屈指算来都已成往昔。
往事如今何必追忆,转瞬间像箭一样已射出。
感叹时事的变迁,所得的却远不及失去的。
府里的差役来催促,我惊慌失措,宛如远道而来的客人。
愁绪来袭,难道有魔鬼?烦请你替我驱赶。
寒梅与冻杏,嫩枝刚似小麦般的娇嫩。
攀折枝条感到惆怅,玉蕊何时才能折下?
不担忧春天的花艳已晚,却见夏天的果核被弃。
人生在世,乐在其中就好,何必追求声名?
为何偏偏多愁善感,不见自家温暖的煮膏?
诗作虽苦,却能宽慰心灵,子意远在天边?
依依见你的面容,仿佛你就在咫尺之间。
兄长如今虽身居小官,幸亏能辅助方伯。
北池刚挖掘,中间有清澈的水。
临池饮美酒,尚可消磨漫长的日子。
只怕我诗力不足,壮健之词难免被削弱。
诗成后十天就能寄到,谁说千里隔着?
每月寄一篇,忧愁又算得了什么呢?
苏轼(1036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他的诗、词、文都颇具影响力,尤其是词,开创了“豪放”风格。
《次韵子由除日见寄》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思念、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在逆境中的豁达态度。诗中反映出他在贬谪生活中,虽然生活清苦,但依然保持乐观,寄情于诗酒之中。
这首诗在表现主题上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苏轼在逆境中的豁达与洒脱。诗中开篇即以“薄宦”引入,令人感受到作者的无奈与惆怅。接着通过对饮酒、饮食的描写,突显出孤独与清冷的氛围。在描写往事时,作者感叹时间的流逝,往昔的美好似乎已成为不可追寻的幻影。愁绪的产生,似乎是对生活变迁的无奈,但苏轼并未沉溺于此,而是用酒来解愁,表达出一种洒脱的人生态度。
诗中多次提到“酒”与“诗”,不仅仅是消遣,更是与友人情感的寄托,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友人的思念与祝福。最后,诗人以“忧愁何足掷”作结,表现出一种超然的心态,明白人生在世,应以乐观面对,不必过于执着于名利。整体而言,诗作既深刻又富有哲理,展现了苏轼的高超艺术才华及其对人生的独特理解。
整首诗通过对生活的反思与对友人的思念,展现了在逆境中仍坚持乐观生活的态度。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让读者感受到人生的无常与珍贵,强调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持续以及饮酒作诗的乐趣。
苏轼在诗中提到的“薄宦”指的是:
A. 官职低下
B. 诗词创作
C. 朋友的思念
D. 美酒佳肴
诗中提到的“寒梅与冻杏”象征着:
A. 幸福
B. 生命的坚韧与希望
C. 悲伤
D. 时间的流逝
苏轼对人生的态度是:
A. 悲观
B. 乐观
C. 消极
D. 无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