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8:16: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8:16:09
待旦
作者: 苏轼 〔宋代〕
梦破山骨冷,扶桑未放晓。
披衣坐虚堂,缺月犹皎皎。
扬泉漱寒冽,激齿冰雪绕。
百体喜坚壮,万象觉情悄。
簪履事朝谒,神魂飞窅渺。
龛灯蚌珠剖,炉穗玉绳袅。
浮念恍已消,真庭谅非杳。
须臾霁霞起,赫奕射林表。
高树引凉蝉,深枝啅栖鸟。
二虫彼何为,逐动自纷扰。
悠悠天宇内,岂复论大小。
覆盎舞醯鸡,浓昏恣飞绕。
定知达观士,方寸常了了。
世无陶靖节,此乐知者少。
梦醒后山骨渐冷,扶桑树未放出黎明的光。
披衣坐在空荡的堂上,月亮依旧明亮皎洁。
清泉流淌洗去寒意,冰雪围绕着牙齿激荡。
全身欣喜而强壮,万象之中感受情绪悄然。
簪上鞋履去朝拜,神魂飞翔在幽渺之间。
龛灯明亮如珠剖,炉上的穗子如玉绳袅娜。
浮现的念头恍若已消,真正的庭院其实并不遥远。
片刻之间霁霞升起,耀眼的光辉射向林间。
高大的树木引来凉蝉,深枝上鸟儿啼鸣。
那两只虫子在做什么,随意地动着自我纷扰。
浩瀚天宇之中,何必再论大小。
翻覆的盅子舞动着醯鸡,浓厚的暮色任意飞舞。
定然知晓达观之士,心中常常清晰明了。
世上无陶靖节,这样的快乐知者甚少。
苏轼(1036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因其深厚的文化素养和个性张扬的风格,被誉为“诗仙”。其诗词广泛涉及生活、友情、自然等方面,兼具豪放与婉约之美。
《待旦》写于苏轼晚年,受个人经历影响,诗中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悟和对自然的亲近。苏轼在政治上的失意与个人生活的反思,使他逐渐向内心的宁静与达观转变,这首诗正是这种转变的体现。
《待旦》是一首通过描绘清晨意象,表现诗人内心宁静与乐观的诗作。诗中首句“梦破山骨冷”,开篇即引人入胜,梦醒后带来的寒冷感,暗示了人生的无常与变化。接着“扶桑未放晓”,引出对黎明的期待,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整首诗意象丰富,描绘了从夜到晨的自然变化,月光、清泉、鸟鸣等元素交织,表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诗人在描绘自然的同时,也反映了自己的内心感受,表现出一种超脱与豁达。尤其是“世无陶靖节,此乐知者少”,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当世的感慨,体现出一种哲理思考。
诗中语言清新自然,修辞手法多样,既有对仗工整的句式,又有意象的生动描绘,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与哲思,既是对生命的思考,也是对自然的礼赞。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生命的思考与对自然的赞美,表现出一种达观、宁静的生活态度,强调内心的自由与智慧,反映出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哲思。
“梦破山骨冷”的意思是:
A. 梦醒后感到冷
B. 梦中温暖
C. 冷的山脉
答案:A
“扶桑未放晓”中的“扶桑”指的是:
A. 一种花
B. 传说中的朝阳之树
C. 一种鸟
答案:B
本诗的主题是:
A. 对自然的描写
B. 对生活的哲思与达观
C. 对过去的怀念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