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8:27: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8:27:15
哀江南 其九
作者: 钱澄之 〔清代〕
职方雅学武,临敌辄身先。
芦中伏犀甲,时时夺戈船。
大运既以非,孤军岂独全!
阖门罹锋刃,栖身穷山巅。
如何同袍友,机阱构宾筵!
所悲壮志尽,宁惜一躯捐!
亦有孙公子,帷幄共周旋。
事败誓同归,难至耻苟全。
面数负恩酋,言之罪通天。
义气两无负,哀哉此二贤!
昔有卢司马,才气当代雄。
身骑生力驹,手挽五石弓。
群贼奉首窜,命在破竹中。
朝廷用不专,草草殒厥躬。
介弟早登第,毅然哲兄风。
弃家阳羡山,树帜太湖东。
跃马亲搏战,斩获屡建功。
马疲兵亦散,大命乃遽终!
可怜司马家,一门著双忠。
兄弟死国难,信与二颜同!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战斗中英勇将士的哀悼与怀念。诗中提到职方精通文武,勇敢面对敌人,常常在战斗中冲在最前面。即使身处芦苇丛中也能伏击敌人,夺回敌人的武器。然而,命运并不总是顺遂,孤军作战怎能全身而退?在家门紧闭之际,锋刃已临,身处险境。为何同袍之间却在酒席上设下机关?我悲伤于壮志已尽,宁愿为此捐躯。还有孙公子与其他统帅一起指挥,事败时誓言同归,怎能羞辱苟且偷生。面对那些背信弃义的恩人,言语已成罪过。义气之间互无负担,唉呀,这两位贤者!曾有卢司马,才能雄绝当世,骑着骏马,拉着强弓。敌人窜逃,其命如破竹。朝廷却不专心用人,草草让他殒命。兄弟俩早早登上了功名,毅然继承了兄长的风范。弃家于阳羡山,树帜于太湖东。跃马亲自拼杀,屡次获得战功。然而,马疲兵散,生命却匆匆结束!可怜司马家,双双忠烈。兄弟为国而死,信义与颜回同。
钱澄之(1642-1710),字君思,号山人,清代诗人,官员,擅长诗词,尤以五言和七言诗见长。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脱俗,常表现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哀江南》系列诗作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与战乱中的英雄情怀。这首诗写于清代,正值国家面临外敌和内乱的危机之际,诗人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追忆与感叹,抒发了对忠臣义士的赞美与惋惜,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
《哀江南 其九》是一首充满悲壮情感的诗,诗人在文字中寄托了对忠臣义士的深切怀念与悲伤。诗的开篇通过描写职方雅学武的英勇形象,展现出士人在战斗中的冲锋陷阵,显示出一种无畏的精神。接着,诗人转向对命运的思考,孤军奋战的无奈与无助在诗中显露无遗。
诗中提到的“阖门罹锋刃”一语,生动地描绘了身陷绝境的危机感,进一步加深了悲伤的氛围。紧接着,诗人对同袍之间的信任与背叛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揭示了战争带来的不仅是生死,还有情感的撕裂和道德的沦丧。
通过对历史人物如卢司马的提及,诗人不仅在追忆过去的忠义之士,更是在表现对当下社会中忠诚与背叛的感慨。这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使得诗歌的情感更加深沉,具有了普遍的社会意义。
最后,诗歌以司马家兄弟的忠诚结尾,留下了无尽的感慨与惋惜。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与深刻的历史反思,展现了作者对忠诚与义气的高度赞美,深刻反映了清代士人的理想与情怀。
职方雅学武,临敌辄身先。
芦中伏犀甲,时时夺戈船。
大运既以非,孤军岂独全!
阖门罹锋刃,栖身穷山巅。
如何同袍友,机阱构宾筵!
所悲壮志尽,宁惜一躯捐!
亦有孙公子,帷幄共周旋。
事败誓同归,难至耻苟全。
面数负恩酋,言之罪通天。
义气两无负,哀哉此二贤!
昔有卢司马,才气当代雄。
身骑生力驹,手挽五石弓。
群贼奉首窜,命在破竹中。
朝廷用不专,草草殒厥躬。
介弟早登第,毅然哲兄风。
弃家阳羡山,树帜太湖东。
跃马亲搏战,斩获屡建功。
马疲兵亦散,大命乃遽终!
可怜司马家,一门著双忠。
兄弟死国难,信与二颜同!
整首诗以忠诚与英勇为主题,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切关怀,以及对忠臣义士的敬仰与惋惜。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回忆,诗人唤起人们对忠义精神的追思,强调了在动荡时代中,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展现出一种悲壮的爱国情怀。
钱澄之的《哀江南 其九》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失落与无奈
b. 忠诚与英勇
c. 爱情与思念
诗中提到的“阖门罹锋刃”是指什么?
a. 家庭的安全
b. 战争的危机
c. 自然的威胁
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卢司马象征着什么?
a. 背叛与欺骗
b. 英勇与忠诚
c. 财富与权力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