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0:54: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0:54:39
送铁桥道人 其一
屈大均 〔明代〕
十二慕信陵,十三师抱朴。
十五精骑射,功名志沙漠。
袖中发强矢,纷如飞雨雹。
章句耻不为,孙吴时间学。
蹉跎遂暮年,丧乱成萧索。
洗心向林泉,所望惟鸾鹤。
瀑水与萝花,飘飘梦中落。
这首诗中,作者回忆了自己年轻时的理想与追求。他在十二岁时就向信陵王学习,十三岁时学习抱朴道理,十五岁时专注于骑射,渴望名声和功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理想似乎变得遥不可及,仿佛在沙漠中追寻。诗人在袖中射出的箭如同飞雨和冰雹,表达了他对成就的渴望和无奈。他对章句的追求感到羞耻,感叹孙吴时代的学问却难以实现。年岁渐长,他感到人生的蹉跎与失落,最终选择洗心革面,寄希望于林泉的清幽,向往仙鹤的自由。最后,瀑布与萝花在梦中飘落,显现出一种宁静而又美好的向往。
屈大均(1565年-1645年),明代人,字仲明,号天池,晚号澹斋,广东人。他是明末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和书法家,以情感真挚和语言清新著称。屈大均的创作风格多样,既有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也有对自然的热爱。
这首诗创作于屈大均晚年,正值明末动乱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个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让他倍感失落。诗中表达了他对青春理想的追忆和对未来的向往,反映了他在历史变迁中的思索与绝望。
《送铁桥道人 其一》是一首反映诗人内心世界的作品,展现了屈大均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诗的开篇通过对年龄的逐步递增,展现了他从少年到青年的成长过程,充满了对英雄理想的追求与向往。诗中提到的“信陵”和“抱朴”,不仅是历史人物和哲学思想的象征,也代表了他心中理想的追求。
随着诗意的发展,屈大均对自身理想的失落感愈发明显。他用“沙漠”来形容功名的渺茫,表现出对人生目标的迷茫与无奈。而“袖中发强矢,纷如飞雨雹”则生动地描绘了他内心的焦躁与不安,强烈的情感通过形象的比喻传达出来。接下来的“章句耻不为”又让人感到一种无奈与自责,诗人深感无力去实现理想。
最后,诗人转向自然,追求心灵的安宁与解脱。他洗心向林泉,渴望与自然合二为一。“瀑水与萝花,飘飘梦中落”则是他理想的寄托,展现出一种对自然美好的向往。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往昔的怀念,也有对未来的期盼,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追求。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青春理想的追忆与现实生活的无奈,反映了对历史文化的向往和对自然宁静的渴望。通过对比,展现了人生的无常与内心的挣扎,最终选择归于自然,寻求内心的平和。
屈大均的《送铁桥道人 其一》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A. 对青春的怀念
B. 对历史的赞美
C. 对功名的追求
诗中提到的“信陵君”代表什么?
A. 个人理想
B. 历史人物
C. 自然景观
“蹉跎遂暮年”中的“蹉跎”是什么意思?
A. 追求
B. 浪费时间
C. 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