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金溎生同转寄示诗章并以冰泉唱和闰集及陶庐杂忆两卷见赠赋此报之三首 其一》

时间: 2025-05-06 03:03:34

诗句

万派江声腕底鸣,新诗读罢有馀情。

风骚独倡千秋业,几席亲联四海英。

上接敦槃袁蒋赵,远搜文献宋元明。

名山不藉松云护,依傍名山便得名。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3:03:34

原文展示:

万派江声腕底鸣,新诗读罢有馀情。风骚独倡千秋业,几席亲联四海英。上接敦槃袁蒋赵,远搜文献宋元明。名山不藉松云护,依傍名山便得名。

白话文翻译:

江水的声音在耳边不断回荡,读完新诗后心中产生了许多感慨。风骚雅士独自倡导着千秋的事业,几桌酒席上亲友聚集着四海的英才。我追溯著名的文人,如袁枚、蒋士铨、赵翼等,远远寻访宋、元、明的文献。名山不需要松树和云雾的庇护,只要依靠名山旁边便能获得声名。

注释:

  • 万派江声:指的是来自各个方向的江水声。
  • 腕底鸣:耳边的声音。
  • 风骚:风流雅致的文人。
  • 亲联:亲友相聚。
  • 敦槃:指袁枚等文人,敦厚的交情。
  • 文献:文人的著作和资料。
  • 名山:著名的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洵佳,清代诗人,生于1730年,卒于1798年,因其诗风清新俊逸,常被后人所称颂。他一生致力于诗词创作,并与当时许多文人有交往。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清代,正值文人骚客聚会、吟唱盛行的时期,反映了作者对文人雅集的向往以及对古今文人的敬仰。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现了张洵佳对文人雅集的深切向往和对文学事业的热爱。开篇用“万派江声”描绘出一种生动的自然景象,给人以悠远的意境,同时引入了诗人内心的感受,表现出诗人对新诗的热情。接下来,诗人提到“风骚独倡千秋业”,突显了他对风流雅士的崇敬,表达了文学事业的崇高。诗中提及“几席亲联四海英”,表现了文人之间的友情和四海之内的交流,显示了文人圈子的开放与包容。

最后,诗人通过对古代文人的追溯,表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敬仰,并以“名山不藉松云护,依傍名山便得名”来传达一种哲理:真正的才华和名声并不依赖外物的装饰,而是源自内在的品质和能力。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诗词解析:

  1. 逐句解析

    • 第一联描绘江水声响,体现出诗人情感的共鸣。
    • 第二联提到新诗所带来的情感,展现出诗人对文学的热爱。
    • 第三联追溯历史文人,彰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 第四联用名山作比喻,阐述了名声的本质。
  2.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江声比作情感的共鸣,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对仗:如“风骚独倡,亲联四海”,使诗句更为工整。
    • 排比:通过列举文人,增强了气势。
  3.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文人雅集和传统文化的敬仰,强调内在素质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 江声:象征着历史与文化的延续。
  • 风骚:代表着文人风骨与气节。
  • 名山:象征着文化与艺术的高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万派江声”指的是什么?

    • A. 诗人的感情
    • B. 江水的声音
    • C. 文人的作品
  2. 诗人提到的“风骚”指的是谁?

    • A. 普通百姓
    • B. 风流雅致的文人
    • C. 自然景观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张洵佳与李白在对自然景观的描写上有相似之处,李白以豪放著称,而张洵佳则更显细腻和深思。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传记》
  • 《古代诗词鉴赏》

相关查询

台城路 韬光庵图 台城路 城南仁王寺散步 台城路 题汉宫花 台城路 新柳,和浣香韵 台城路 其三 寿傅浣叔七十 台城路 闲庭寂寂,春光暮矣,旧恨新愁殊不禁,枨触于怀也 台城路 台城路(寄弁阳翁) 台城路三首 其一 台城路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袭顽 飞字旁的字 兰陔 母字旁的字 身强力壮 改辟 恶稔祸盈 有加无损 仁者乐山 日修夜短 言字旁的字 鱼字旁的字 仗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面字旁的字 包含涕的成语 洛阳纸贵 大八件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