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1:50: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11:50:32
洞仙歌
曾纡 〔宋代〕
相如当日,曾奏凌云赋。落笔纵横妙风雨。
记扬鞭辇路,同醉金明,穷胜赏,不管重城已暮。
旧游如梦觉,零落朋侪,遗墨淋漓尚如故。
况神洲北望,今已丘墟,伤白璧久埋黄土。
但空似灵光岿然存,怅朗月清风,更无玄度。
这首诗提到的是相如在当年的盛况,他曾经写下了《凌云赋》。那时的笔力如风雨般自在洒脱。回想起曾经骑马的路途,与朋友们共同沉醉于美酒之中,尽情享受那时的辉煌,不在意繁华的城市已经陷入了黄昏。旧日的游玩如同梦境一般,朋友们已渐行渐远,留下的文字仍然如昔。如今北望神州,已是满目丘墟,心中感慨,白璧长埋于黄土之中。但似乎那灵光依旧矗立,面对明月清风,心中却再无深远的境界。
作者介绍:曾纡,宋代词人,擅长词作,风格多变,常借古典典故表达个人情感与社会感慨。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经历了个人及社会变迁之后,诗人对往昔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思考交织在一起,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与个人的孤独感。
这首《洞仙歌》以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往昔的怀念与对现状的感叹。开篇通过提及司马相如的《凌云赋》,引入了对文化成就的追忆,表达了诗人对于才华的向往与敬仰。随着诗句的展开,诗人回忆起与友人一起骑马游玩的快乐时光,那种醉酒的欢愉与无忧无虑的生活似乎在时间的流逝中变得愈发珍贵。
然而,随着“重城已暮”一语的出现,诗人将时间的流逝感与现实的苍凉感融合在一起,使得对过往的怀念变得愈发沉重。此时,旧游如梦,朋侪渐去,留给诗人的只有那“遗墨淋漓”,这不仅是对友谊流逝的感慨,更是对个人创作激情的反思。
最后,诗人以“神洲北望,今已丘墟”来表达对国家的忧虑与对历史的沉思。白璧埋于黄土,象征着美好与珍贵的事物被埋没在历史的洪流中,令人痛心。而“灵光岿然存”则是一种希望,尽管现实令人失望,但才华与理想仍在心中闪烁。
整首诗情感深邃,结构紧凑,既有对过去的追忆,也有对现实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在时代巨变中的无奈与坚韧。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过去的怀念与现实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对才华的坚定信念,展现了个人在历史变迁中的孤独与坚韧。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选出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
A. 李白
B. 司马相如
C. 杜甫
句子“重城已暮”意味着什么?
A. 繁华的城市已然黄昏
B. 城市正在复兴
C. 城市繁荣不变
诗中的“灵光”象征什么?
A. 诗人的孤独
B. 才华与理想
C. 物质财富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