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洞仙歌·梳风洗雨》

时间: 2025-05-06 02:42:10

诗句

梳风洗雨,兰蕙摧残後。

玉蕊檀芳做霜晓。

板桥平,溪岸小。

月下归来、乘露冷,赢得清香满抱。

一枝春在手,细嗅重看,风味人间自然少。

拟欲问东君,妙语难寻,搜索尽、池塘春草。

想不是、诗人赏幽姿,纵竹外横斜,是谁知道。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2:42:10

原文展示:

洞仙歌·梳风洗雨
作者: 佚名 〔宋代〕

梳风洗雨,兰蕙摧残後。玉蕊檀芳做霜晓。
板桥平,溪岸小。月下归来乘露冷,赢得清香满抱。
一枝春在手,细嗅重看,风味人间自然少。
拟欲问东君,妙语难寻,搜索尽池塘春草。
想不是诗人赏幽姿,纵竹外横斜,是谁知道。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天的景象:细雨轻风洗净了尘埃,兰花和蕙草却在雨中凋零,玉蕊和檀香在晨霜中显得愈发娇美。小小的溪岸在平静的月光下,诗人走在回家的路上,沐浴着露水的清凉,满怀清香。手中握着一枝春花,细细品味,发现人间的美好却是如此稀少。想要问问春天的东君,却发现很难找到合适的言辞,反复寻找池塘边的春草,似乎没有什么可以表达的。最后,诗人感慨,或许只有诗人才能欣赏这幽美的姿态,但又是谁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奥妙呢?

注释:

  • 梳风洗雨: 指自然界的风和雨像梳子一样清洗万物。
  • 兰蕙: 指兰花和蕙草,常象征高雅和柔美。
  • 玉蕊檀芳: 玉蕊是指玉兰花,檀芳指檀香气,都是美好的花草。
  • 东君: 传说中的春天之神,象征春天的来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这首诗的作者为佚名,创作于宋代。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高峰时期,诗词繁荣,特别是在词方面达到顶峰。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背景不详,但可以看出其创作与春天的自然变化、个人情感和对美的追求有密切关系。

诗歌鉴赏:

这首《洞仙歌》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与脆弱。开头的“梳风洗雨”便将读者带入一个清新自然的世界,诗人用极具画面感的笔触描绘了雨后花草的状态,尤其是兰蕙的凋残,既显现出春天的生机,也暗含着生命的脆弱。随着诗句的深入,诗人开始反思人生的美好与短暂,手中一枝春花象征着对美的珍惜,但同时又感叹这种美好在世间是如此稀少。最后的“想不是诗人赏幽姿”不仅表达了诗人对美的向往,也不禁让人思考,究竟能否真正理解生活中的美好。整首词呈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思,既有对自然的热爱,也有对人生的感慨,折射出宋代文人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梳风洗雨:将风和雨比作梳子,意象清新,暗示自然的洗礼。
  2. 兰蕙摧残後:兰花和蕙草遭受风雨摧残,象征美丽事物的脆弱。
  3. 玉蕊檀芳做霜晓:晨霜中的玉兰和檀香,显示自然的美好与淡雅。
  4. 板桥平,溪岸小:描绘平静的小桥与溪岸,营造宁静的氛围。
  5. 月下归来乘露冷:在月光下归来,感受露水的清凉,体现诗人对自然的敏感。
  6. 赢得清香满抱:手中花香满怀,象征对美好事物的珍视。
  7. 一枝春在手:一枝春花在手,代表对春天的把握与珍惜。
  8. 细嗅重看,风味人间自然少:细细品味,发现世间美好之稀少,感慨万千。
  9. 拟欲问东君:想要询问春的神灵,却难以找到合适的言语。
  10. 搜索尽池塘春草:在池塘边寻找春意,却无从得知。
  11. 想不是诗人赏幽姿:暗示只有诗人才懂得欣赏这种幽美的姿态。
  12. 纵竹外横斜,是谁知道:最后一句留白,引发思考,谁能真正理解这些美好的存在。

修辞手法:

  • 比喻: “梳风洗雨”将自然现象与梳理相比较,形象生动。
  • 拟人: “东君”赋予春天以人的特性,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韵律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 诗歌探讨了自然之美与生命无常的主题,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对生命脆弱的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风雨: 象征自然的洗礼与生命的起伏。
  2. 兰蕙: 代表高雅、柔美和生命的脆弱。
  3. 月光、露水: 象征宁静与清新,表现诗人对自然的敏感。
  4. 春花: 代表生命的希望与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 “梳风洗雨”中的“梳”用来比喻什么? A. 清洗
    B. 挑选
    C. 荡涤
    D. 整理

  2. 填空题: 诗中提到的“东君”是指_____

  3. 判断题: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世间美好的充足感。
    A. 正确
    B. 错误

答案:

  1. A
  2. 春天的神灵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比较《洞仙歌·梳风洗雨》和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均表现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对生活的感悟,但李清照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表达,而《洞仙歌》则在自然景色与哲理思考之间取得平衡。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相关查询

品令·赠粱仙来纳姬 品令 品令 品令 洗砚 品令 咏阮亭寓斋竹,用西樵先生韵 品令 次周清真韵,为周瘦鹃画寻梅图 品令 品令 雨花台 品令 罗岕苦雨寄内 品令·立秋十日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系风捕影 硬雷 开裂 包含物的词语有哪些 十洋锦 包含偎的词语有哪些 门字框的字 包含弱的成语 船长 麒麟阁 兵马不动,粮草先行 凵字底的字 张三李四 入字旁的字 私字儿的字 金字旁的字 立体电影 太阿在握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