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0:15: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0:15:16
落日古城角,把酒劝君留。
长安路远,何事风雪敝貂裘。
散尽黄金身世,不管秦楼人怨,
归计狎沙鸥。
明夜扁舟去,和月载离愁。
功名事,身未老,几时休。
诗书万卷,致身须到古伊周。
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
憔悴老边州。
何处依刘客,寂寞赋登楼。
落日时分,古城的角落,我举杯劝你留步。长安的路途遥远,何必在风雪中耗费自己的貂裘呢?我已经散尽了黄金,不再在意秦楼上人们的怨言,只想回去与沙鸥嬉戏。明天夜晚,我将乘小舟离去,月光将带走我的离愁。关于功名的事,我年纪尚轻,又何时能够休息呢?书籍读了万卷,身心必须回到古代的伊、周。不要像班超那样轻易放下笔,纵使得到了封侯万里的荣耀,最终也只能憔悴地老在边疆。如今又在哪里可以依靠刘客,寂寞地在高楼上赋诗呢?
作者介绍: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诗人和政治家。他的词作中常融入豪情壮志与个人情感,风格奔放,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
创作背景:本诗作于辛弃疾晚年,正值南宋风雨飘摇之时,诗人内心对国家的忧虑与对个人理想的追求交织,表现出一种怀才不遇的失落感。
《水调歌头·落日古城角》是一首情感深邃、意境辽阔的词。开篇以“落日古城角”引出孤寂的景象,作者以酒劝友,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友人的珍重。长安路远,象征着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借风雪与貂裘的对比,表现出对奢华生活的冷淡态度,反映出诗人对物质的超然。
“散尽黄金身世”一句,揭示了诗人对于财富与名利的淡泊,表明了他已然看透浮华,追求更深层次的自我价值。“归计狎沙鸥”则是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自在的渴求。
接下来的“功名事,身未老,几时休”表达了对功名的追求与焦虑,同时也流露出对生命短暂的感慨。“诗书万卷,致身须到古伊周”表达了对古代文化的推崇与向往,渴望通过学习来达成精神上的超越。
最后“何处依刘客,寂寞赋登楼”则是对未来的迷茫与对友谊的渴望,传达了诗人在孤独中思索的复杂心情。整首词通过丰富的意象与深刻的情感,将个人情怀与历史背景相结合,展现了辛弃疾那种强烈的爱国情怀与深邃的人生哲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歌传达了辛弃疾对人生、功名、自由与友谊的深思,表现了他对历史的感慨及对理想的追求,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无奈与孤独感。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长安”指的是哪个朝代的都城?
A. 汉朝
B. 唐朝
C. 宋朝
D. 明朝
辛弃疾的“散尽黄金身世”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金钱的渴望
B. 对物质生活的淡泊
C. 对未来的期望
D. 对友谊的重视
“莫学班超投笔”中班超代表了什么?
A. 军事才能
B. 文化追求
C. 荣耀与权势
D. 个人理想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与辛弃疾的《水调歌头·落日古城角》都是在表达对人生的思考,但前者更侧重于对时间与理想的感慨,而后者则更多地体现出对现实无奈的反思与对自由的追求。
粗略解读:两个作品都运用丰富的意象与情感,然而辛弃疾的作品更显沉重,反映了他对现实困境的深刻感受,而苏轼的作品则带有更多的哲理思考与乐观情绪。